跳到主要內容

小孩異常哭鬧 臉發紫 抽搐 快送醫

日前有3歲男童因不能看《海綿寶寶》哭鬧到昏迷休克,送醫不治。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醫師說,幼兒哭鬧後猝死常是因先天腦血管病變,激動時血管破裂使中樞神經受損;如哭到臉色發紫,除了異物梗塞氣管,也有可能是憋氣症候群。5歲以下幼兒呼吸、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發育還不健全,若出現臉色發紫、哭不出聲或抽搐、眼睛上吊等現象,要盡快就醫治療

小孩哭鬧的原因很多,兒童心智科醫師黃玉書表示,2歲以下的小孩,哭鬧時通常是想表達生理需求,如肚子餓、尿布濕了等;2歲以上的小孩,除了身體不舒服外,在有情緒但不懂得正確表達時,也會用大哭大鬧的方式來反映,如果確定2歲以上小孩哭鬧的原因不是生病,可以在孩子哭鬧時先離開現場,等孩子冷靜後再溝通。但黃玉書醫師也提醒,家長在離開小孩身邊時,也應在可以看到孩子動態的地方,觀察他的行為及生理反應,如有異常狀況,可以趕快回到孩子身邊,制止會造成危險的行為或送醫治療。

梗塞急救分年齡
夏紹軒醫師說,幼兒常會發生誤食異物的情形,但如是梗塞到呼吸道、食道,會有哭不出聲的特徵。異物梗塞時,因為小孩的嘴巴較小,不要直接伸手去掏挖,容易使小孩受傷,1歲以上小孩要用哈姆立克法急救,1歲以下嬰幼兒用拍背壓胸法,如異物未排出,就要趕快送醫。

1歲以上
可用哈姆立克法,擠壓腹部的橫膈膜部位,以排出異物。

1歲以下
用拍背壓胸法,臉部向下背朝上,用掌根拍打肩胛骨中間5次。

臉色發紫要檢查
6個月至2歲幼兒因大哭忘記換氣而暫時缺氧,引起憋氣症候群,若臉色發紫要就醫檢查,除非做腦部斷層及心電圖發現無異狀、確診為憋氣症候群,才可以不用擔心,長大後症狀會消失。

癲癇勿置物入口
家長在小孩發生癲癇抽續症狀時,怕小孩咬到舌頭,而想在孩子口內放東西,但硬撬開牙齒會讓口腔或牙齒受傷;癲癇發作時除了要趕快送醫,也要讓患者保持側躺姿勢,避免被嘔吐物梗塞氣管。

勿給顆粒狀糖果
在小孩哭鬧時,很多大人會給小孩糖吃,兒童加護科夏紹軒醫師說,砂糖具有安撫情緒的作用,但在小孩哭鬧時,要小心不要給小孩顆粒狀的糖果,以免小孩把糖含在嘴裡,但繼續哭鬧時容易掉進喉嚨,反而變成梗塞氣管的異物,可以用細砂糖或糖水來取代。

哭鬧時先冷處理
2歲以上小孩常用哭鬧表達情緒,兒童心智科黃玉書醫師說,若小孩沒有生理疾病,家長可採用忽略法,先從小孩身邊離開,讓他獨處一陣子,等小孩情緒平靜後,再回來跟他溝通,在情緒冷靜時稱讚他表現很好,並鼓勵小孩用口語表達感受,讓小孩學習如何正確溝通。

轉移小孩注意力
如小孩拿著危險物品,或嘴裡有東西要吞時,勿大聲喝斥、用動作阻止或搶奪,以免小孩被嚇到,反而把異物吞下或受傷。黃玉書醫師說,家長應該保持鎮定,並拿小孩喜歡的東西跟他交換手上的危險物品,或開電視先轉移小孩注意力,再慢慢誘導他離開危險場所或交出物品。

進食時哭鬧易梗塞
幼兒在飯後若情緒激動或有激烈活動,易使食物從胃部逆流而上,如果小孩在哭鬧或吸氣,食物也易被吸進氣管,造成呼吸困難,飯後1小時應盡量讓孩子情緒保持平靜,避免跑來跑去、運動等,可安排午睡或靜態活動。

2歲前勿搖晃空拋
2歲以下嬰幼兒腦部發育未完全,太大力搖晃可能使腦部受創,造成永久傷害如癲癇、智力聽力受損,嚴重可致死。小孩哭鬧時也勿將其拋接、搖晃、轉圈或大力搓臉,尤其是空中拋接會離開大人的手,易發生意外,應避免。

留意異常哭鬧
幼兒因為身體器官系統發育尚未健全,大哭大鬧、情緒激動時易誘發嚴重症狀,如小孩哭鬧不休,或是表示頭痛、胸悶、肚子痛等,最好趕快送到對兒童疾病較專門的醫療院所檢查。

情障兒要早療
小孩2歲後會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如在2歲後即使家長耐心引導,仍只會用激動行為表現時,可能有發展遲緩、自閉症、語言或情緒障礙問題,應及早到兒童心智科做評估及治療。

原文來源刊載於:蘋果日報 2011/2/15 許芷維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肚子痛 自我急救法

很多人都有肚子痛的經驗,但今天是除夕,醫院門診沒開,萬一遇上肚子痛到底該怎麼辦呢?我們請北醫附醫腸胃內科醫師羅鴻源列出腹痛的可能原因,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需不需要就醫,或有什麼方法可解決喔! 肚子不舒服可概分為腹脹和腹痛,各有不同的成因和症狀表現。大部份腹脹的情況是因為消化不良或便秘,而腹痛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可能是腸胃炎、食物中毒或其他消化系統疾病。 腹脹 1.可能狀況: 消化不良 症狀: 吃太多年糕或油炸物等不易消化的東西,且同時有食慾不振等。 怎麼辦: 只要吃清淡一點、少碰油膩食物、少量多餐,並且有充足睡眠,就可減輕不舒服的症狀。這不是疾病,所以不用太緊張。過年吃的食物多是不易消化的糯米、脂肪高的肉類,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原本腸胃就較弱的人要少吃。 2.可能狀況: 便秘 症狀: 太久沒排便了,而且蔬菜吃得少。 怎麼辦: 要多吃蔬菜、多喝水,可幫助腸胃蠕動,增加刺激,排便就會順暢一些。過年大魚大肉吃多了,可能會忽略攝取蔬菜,少了纖維質,當然容易造成便秘。況且,飲食太油膩也會阻礙消化吸收,過年期間或過完年常出現很多便祕患者,已有便秘情況的人在這段期間要特別注意。 腹痛 1.可能狀況: 腸胃炎或食物中毒 症狀: 合併嘔吐或拉肚子,吃的東西不乾淨,被細菌汙染。 怎麼辦 : 這種痛是一陣一陣的絞痛,應採用漸進式飲食。就是開始時先喝一點米湯、用2倍水稀釋的運動飲料,等腸胃稍微舒服一點時再吃吐司或稀飯。吃的食物如果不乾淨,讓細菌在胃腸內滋生,可能就會引起發炎反應;另外,如果是一起吃飯的很多人同時出現上述狀況時,就要考慮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並趕快到醫院掛急診。 2.可能狀況: 急性胰臟炎 症狀: 過年期間猛喝酒,或是有膽結石病史者同時吃了油脂含量高的食物。 怎麼辦 : 痛的位置是在後背部的中央,也就是胃的正後方,有時彎腰時會比較舒緩、平躺壓到時反而更痛。成因有2種,一種是膽囊裡的結石,掉到胰管口,堵塞了胰液分泌到十二指腸,胰液本來是消化食物的,回流後胰臟被「自體消化」破壞,侵蝕周圍脂肪和器官,造成急性胰臟炎。另一種是年節的時候因為應酬多,喝酒的機會也多,亦可能造成胰臟炎。應立刻到急診室就醫。 3.可能狀況: 潰瘍出血 症狀: 胸部下方到上腹部之間會有灼痛感或排黑便。 怎麼辦 : 要先禁食,最好趕緊送急診室。如果胃部本來就有些微發炎現象,但患者並未察覺,仍舊三餐飲食、生活不正常、大...

吃喉糖 1天勿超過6顆 感冒喉嚨痛 吃含藥口含錠

喉糖可舒緩平常過度使用喉嚨的不適,但若因感冒病毒所引起喉嚨不舒服,應選擇吃含藥口含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吳建隆建議,可依症狀選擇喉糖成分,如鎮咳的甘草或舒緩疼痛的薄荷等,但1天不要吃超過6顆為宜。 喉糖喉藥作用不同 李佳利藥師表示,過度使用聲帶時,可利用喉糖舒緩聲音沙啞症狀,而含藥口含錠則是作用於會厭,因為病菌通常會聚集在此。目前市售的潤喉、消除喉部不適的產品分為2大類,分別是喉糖及含藥口含錠。 若因為說太多話所引起的聲音沙啞或喉嚨疼痛不適時,可吃喉糖來舒緩;因感冒、咽喉炎或其他疾病導致喉嚨發炎時,可吃含藥口含錠 ,其製菌劑可抑制病菌在會厭孳生。 吃過量 喝飲料恐無味 不論一般喉糖或含藥口含錠,都會添加薄荷,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梁家光醫師表示,若吃過量喉糖,除因大量糖分易生痰,可能也會因薄荷過度刺激,影響舌頭味蕾,導致味覺短暫消失,喝飲料或吃東西可能吃不出味道,同時也會影響嗅覺,讓嗅覺變的遲鈍,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5到6顆。 音啞吃喉糖 吃太多恐喉部緊繃 若單純因喉嚨使用過度而造成聲音沙啞,可吃喉糖來緩解不適。喉糖屬食品類,可自行購買,不須詢問醫師或藥師,通常也會添加薄荷來讓喉部暫時獲得舒緩,但喉糖效果短暫,吃太多反會造成喉部緊繃。 薄荷 主成分作用快 所有市售喉糖都含有薄荷,有些還添加甘草、陳皮、仙楂等。吳建隆醫師表示,若成分只有薄荷為主,作用快但消失速度也快;而含有多種成份的喉糖,作用較慢,但較持久。 鎮咳 選甘草成分 吳建隆醫師表示,甘草常被用來添加在喉糖內,具鎮咳作用,若喉部不適且有咳嗽,可選擇含有甘草的喉糖。但若只是舒緩喉部疼痛,可選擇只有薄荷成分的喉糖。 發炎吃喉藥 詢問藥師再用藥 喉嚨若有發炎,不應吃喉糖,應吃具抑菌作用的含藥口含錠。由於含藥口含錠是藥師指示用藥,可到藥局向藥師詢問後再購買。若因感染病菌而發炎,除喉嚨痛外,還會有其他類似感冒症狀,如喉部腫痛、咳嗽、流鼻涕等。 先閱讀用藥指示 李佳利藥師提醒,在吃含藥口含錠時,需先閱讀用藥指示,依照說明書上所指示劑量吃,因為含藥口含錠具有藥物成分,並不屬於日常保健食物,因此服用前最好先看清楚用藥指示。 含藥口含錠具抑菌作用 含藥口含錠內含有抑菌劑,如2,4-Dichlorobenzyl Alcohol、Amylmetacresol等,可殺死引起口腔及喉嚨感染的細菌,用於輕微的口腔及喉嚨感染,此外也含有薄...

長期服止痛藥 痛風男險中風

一名有痛風的四十歲男性,十五年來,每年都會急性痛風發作十多次,他痛風一發作就服用止痛藥,就醫之後才發現已罹患高血壓,收縮壓高達二百一十三毫米汞柱、舒張壓一百三十一毫米汞柱,差點爆血管中風。醫師提醒,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止痛藥會使血壓升高,長期服藥者應注意。 養成量血壓習慣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林兆啟昨說,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的止痛藥,會導致血壓升高、腎功能異常,即使沒有高血壓的人,服藥後血壓也會上升 ,提醒有頭痛、關節疼痛問題者,應先找出病因,減少止痛藥使用量,若這些患者開始服用高血壓藥物,更應減少止痛藥劑量且控制血壓。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褚柏顯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男性、五十五歲以上女性,應養成量血壓習慣,若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止痛藥,可在吃藥前後量血壓,瞭解血壓變化。 跨年夜注意保暖 林兆啟說,明晚就是跨年夜,很多人都會熬夜、狂歡、喝酒、大吃大喝,加上低溫寒冷,都會使血壓升高,誘發心血管疾病,提醒要跨年者應留意血壓變化,外出時要注意保暖。 高血壓注意事項 高血壓不一定有症狀,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應定期量血壓 高血壓患者應維持理想體重、減少鈉鹽攝取、戒菸、勿過量飲酒 非類固醇抗發炎的止痛藥、含動情激素的口服避孕藥、綜合感冒藥,會使血壓上升,服藥時應詢問醫師,長期服藥者應檢查有無高血壓 跨年熬夜、狂歡、喝酒、低溫,會使血壓升高,心血管病患外出應保暖,飲酒勿過量 資料來源: 林兆啟醫師、褚柏顯醫師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30 高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