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09的文章

關於 安麗產品

日前接獲安麗公司反應,本站所放置的介紹安麗產品文章有違背安麗公司原則,故之前曾張貼介紹安麗產品文章先行移除,未來本站將以分享安麗產品的使用心得為主,造成您的困擾請見諒。

能量補充品不要亂補

現代人壓力大加上經常外食,常常擔心維生素攝取不足,便利商店也順勢推出各種小包裝的維他命錠劑╱膠囊與能量補給飲料,讓消費者隨時可補充能量,繼統一在7-11推出各種能量補給品後,味全與全家便利商店今天將推出4款能量補給飲料與綜合維他命錠劑。 便利商店銷售的能量補給品,常以「今天不上妝」、「好臉色」等動人的名稱吸引消費者,小包裝加上效果不錯,使消費者可能一天吃數包或數瓶,易攝取過量的維生素、礦物質或中藥,在服用前,要看清成分,並注意服用方式,不要亂補。 看清成分 便利商店銷售的能量補給品,多半是小包裝,單價低加上動人的產品名稱,易讓消費者忽略內含的成分,是否適合自己,尤其是飲品式的能量補給品,由於吸收快速,加上是飲品,若誤當一般飲料,一瓶接一瓶的猛喝,可能會攝取過多,消費者除要注意瓶上建議飲用量外,也要看清內含的各項成分。 能量補給品多以水溶性維生素B群做為提神原料,過去不易添加的脂溶性維生素,業者私下表示,也已添加,只是 劑量少未做標示 。 提神原料喝太多可能會太亢奮,脂溶性維生素不易代謝 ,攝取過多,可能會中毒。 各項提神原料 飲用能量補給飲料之前,先看看成分標示中是否有這些提神原料。 維生素B群 可加速肝細胞代謝,消除毒素,具有增強體力與消除疲勞的功效。 中藥 人參、刺五加、川芎 與黃耆等均具有補氣提神功能。 牛磺酸 可保護肝臟,活化肝細胞,具有提神作用。 晚上不宜 提神成分會使身體亢奮,晚上服用易出現睡不著的情況。 感冒少喝 感冒時若再喝含提神成分的能量補給品,反會使病毒增強,身體會更虛弱。 兒童勿飲 由於市售的提神飲品,多半針對大人設計,儘量不要讓兒童飲用,以免過量。 免疫疾病 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結炎等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服用時最好詢問醫生。 血壓太高 提神成分可能會使血壓升高,血壓高的人也要特別小心。 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A、D、E、K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D、E已被添加在部分能量補給飲品中。 依行政院衛生署訂定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針對維生素A、D、E訂有每人每日上限攝取量UL,代表對絕大多數人,不會引發危險風險的營養素攝取最高限量,以年齡在19歲以上的人來說, 維生素A、D、E的UL值分別為3000微克(μg)、50微克(μg)、1000毫克(mg),攝取量超過UL 值就要小心 。 維生素A 若長期高劑量使用有骨關節疼痛、肝

火鍋含鈉量高小心吃

天氣越來越冷,又到了吃火鍋的季節,一般人都知道火鍋熱量高、普林含量高,怕胖和痛風的人要注意,但常忽略含鈉量的問題。一頓火鍋吃下來,從沾醬、高湯到食材,吃下去的鈉可能早已超過每人每天應攝取的量。除了有些特定疾病的人要注意之外,一般人如果鈉吃多了,長期下來可能會引起高血壓、對腎臟造成負擔。 衛生署建議每人每天攝取的鈉為2400毫克 , 換算成食鹽的話約為6克 。但因食物中又含鈉,所以建議吃含鈉較低的食物或是少鹽、少用醬油烹調方式的菜。 出外吃火鍋時建議向較熟識的店家詢問看如何製作湯底,最好是用天然食材熬煮而成的高湯。如果無法得知,建議吃火鍋時不要喝湯,因為鈉會溶於水,所以煮完火鍋最後剩下的湯,鈉含量可是很驚人的。 種類: 每100克含鈉量 鮮雞粉: 17522mg。 雞湯塊: 16862mg,約3塊。 素食高湯: 1286mg,大約100cc。 如果是用高湯或鮮味粉下去煮成的湯底,含鈉量可能都很高。 可用蘿蔔泥、蒜泥,再淋一點點醬油或沙茶醬就很夠味了,這樣就不會吃到太多鈉。若一定要用沙茶醬,可加顆蛋或白開水,增加沾醬的量,自然就會減少沙茶醬的量,再灑上蔥花、韭菜末等。 種類: 每100克,約20小匙含鈉量 醬油: 5084mg 辣椒醬: 5074mg 豆瓣醬: 5042mg 烏醋: 1571mg 沙茶醬: 421mg 蘿蔔泥: 23mg 火鍋沾醬有很多種 ,包括醬油、沙茶醬、醋、花生粉等,大部份含鈉量都不低,建議可選低鈉醬油。 玉米、菇類等都是很好的選擇,此外在進食的時候可先吃菜再吃肉,因蔬菜的含鈉量較肉類低,可減少吃進去的鈉,也較不會發胖。 食物的含鈉量遠不及沾醬和湯底,但在吃火鍋時,仍建議盡量挑選一些較低鈉、低油脂的種類吃。 茼蒿 含鈉量:53mg /每100克 山東白菜 含鈉量: 44mg/每100克 凍豆腐 含鈉量:8mg/每100克 高麗菜 含鈉量:17mg/每100克 豆腐皮 含鈉量:23mg/每100克 木耳 含鈉量:28mg/每100克 玉米 含鈉量:6mg/每100克 金針菇 含鈉量:4mg/每100克 香菇 含鈉量:2mg/每100克 絲瓜 含鈉量:0mg/每100克 草蝦 含鈉量:150mg/每100克 雞心 含鈉量:92mg/每100克 鴨血 含鈉量:77mg/每100克 羊肉 含鈉量:73mg/每100克 牛後腿股肉 含鈉量:48mg/每100

耳鳴惱人雜音纏身

很多人都有耳鳴的經驗,就算週遭很安靜,但總覺得耳朵深處有雜音。嚴格來說,耳鳴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它是諸多疾病或不良習慣的先行反應,有此困擾的人必須仔細檢查,治療病因,才能解決耳鳴。 耳朵是一個很精密的身體器官,它除了掌管聽覺功能之外,維持平衡感亦是相當重要的責任,由於連接耳朵與大腦之間的神經系統非常複雜,只要耳朵出現任何的異常反應,背後都有可能隱藏一連串諸多問題,耳鳴就是一種常見,但是絕對不能輕忽的症狀。 檢測方法 發生耳鳴後,醫師會執行下列檢查項目,找出病因。 聽覺與耳鳴 聲音從耳廓傳進外耳道,這股音波使耳膜震動後,藉由聽小骨再傳到內耳的耳蝸,耳蝸中充滿淋巴液以及毛細胞,震動中的毛細胞又會把物理性的音波轉變為化學能量,最後經由聽覺神經傳達到腦部,形成聽覺。廣義耳鳴發生的部位,從最外面的耳廓到最裡面的聽覺神經與腦部都有可能,而狹義的耳鳴特別指聽覺神經障礙,但耳蝸之前的聽覺功能,一切正常。 耳鳴包含感覺到嗡嗡、咚咚等等聲音以及耳朵悶脹等症狀 。 形成原因 年齡漸長 根據臨床經驗,65歲以上長者,大約30%會發生耳鳴,65歲以下也有20%有此毛病。年紀愈長,包括聽覺系統等身體諸多機能慢慢退化。所謂的耳背、重聽往往也伴隨著耳鳴;長期存在的耳鳴,也可能影響到精神穩定。 環境噪音 80分貝以下,人類接受度較高,若超過100分貝,且暴露長達8小時以上,就會造成傷害。短時間內接收到強大噪音,如無預警地有人在耳朵邊大叫、鞭炮,或在吵雜環境下工作,高音量會讓聽覺神經系統紊亂,甚至受損。 神經緊張 工作上的壓力大、緊張、沮喪、憂鬱、或是突然遭逢劇變等等,生理可能轉化為耳鳴的反應。但是從儀器檢查中,耳朵內組織應無受損,這種精神性的反應,在障礙排除之後,當事人的耳鳴就可舒緩。 代謝異常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的高血脂症會造成耳鳴,研判第一種原因是內耳血管非常微小纖細,血脂容易沉積在耳蝸裡;第二種可能為血管濃稠度提高,造成內耳血管因循環不良而栓塞。 藥物作用 部分的抗癌藥物、抗菌素、避孕藥、降血壓藥、止痛藥等,在中樞神經內,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代謝過程,或者傷害了耳朵中的絨毛、聽覺神經,因此會形成耳鳴,甚至部分聽力受損。 外傷撞擊 車禍、摔傷、跌倒、頭部被外力撞擊等因素,有可能讓腦內神經受損、干擾聽覺系統整合的功能,引發耳鳴等聽覺障礙。另外還包括耳朵外傷,傷及耳蝸、耳膜、中耳、內耳、聽覺神

瘀血身體發出警訊

皮膚底下的異常出血經常以「瘀血」表現出來,不過也由於「瘀血」是種常見的身體症狀,一般人可以能以為只是外傷碰撞,而忽略背後隱藏的訊息。看完以下專業醫師的建議,以後你可要更重視瘀血可能反應的疾病了! 在真皮組織的裡面,環繞了很多細小的微血管,如果受到傷害使其受損,便會產生破裂出血的現象,而在皮膚底下形成大小不一的瘀血,剛開始的時候顏色會偏紅,隨著時間以及身體免疫系統的修復,瘀血會慢慢變紫青然後漸漸消失。 引發原因 因撞傷引起的出血,要小心傷口的照護。 引發出血的原因,可歸類為撞傷與非撞傷兩方面: 撞傷 碰撞、擦傷,讓血管壁破裂、血液外流,輕則瘀血,重則內出血。 非撞傷 除了撞傷之外的原因,都歸類為非撞傷,這又涉及血管、血小板與凝血功能的障礙: 自我檢測 很多人會忽然發現身上有瘀血,但一下子又想不起來為什麼會造成?這時追根究底找出原因非常重要,因為會引發皮下出血的疾病相當多,千萬不可以視之為外傷碰撞,而輕忽其嚴重性。有幾個情形必須特別釐清,才能確定是否為單純碰撞或有嚴重疾病。 有無外傷 仔細回想,自己是否可能遭受碰撞、夾傷、跌倒、打針等外傷,如果確實為意外損傷,視受傷情形進行敷藥治療即可。 分佈範圍 若瘀血範圍小,出血點不大,大多與微血管破裂有關,治療過程只需追蹤變化情形即可。但瘀血分佈範圍廣,全身很多地方都有,則與血液凝固因子被消耗掉有關,有可能是紫斑病、白血病、腫瘤等諸多疾病,需要進一步檢查。 吃什麼藥 心臟病、中風病患服用的某些藥物,會影響血小板凝固功能,例如抗生素、抗凝血藥物、止痛藥、利尿劑、甚至大量服用阿斯匹靈,都會引起出血問題。所幸通常停藥之後,病癥也會獲得抑制。 併發狀況 皮下異常出血的同時,這段時間身體其他部位出血,如流鼻血或血便的次數是否較高?有無關節痛?是否刷牙的時候,牙齦也特別容易出血?這些跡象都代表可能健康出了狀況,必須就醫治療。 檢測治療 抽血檢查 發生異常出血,想檢查出病因唯一的方法只有抽血,檢查血液當中血小板數目、凝血時間、以及其他可能凝血因子的功能,作為醫師治療時的參考。 注射針劑 自體免疫功能不足、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不全等病因,可以以注射高劑量的類固醇、維他命k1、補充凝血因子的方式,追蹤治療或控制細菌感染。 切除腫瘤 排除引起皮下出血得癌症、甲狀腺腫瘤等因素。 淤血應先冰敷 皮下異常出血形成的一片片瘀血,通常必須耗費2到3天才可能慢慢

維他命 劑型含量有學問

你手邊是不是有各種維他命丸呢?總是懷疑自己吃了到底有沒有效嗎?忙碌的上班族如果沒有選對產品,身體反而要花更多能量去消耗它,變成挖東牆補西牆。選擇這些產品時,應該要針對不同目的來攝取,才不致花大筆冤枉錢。 選一選 分眾攝取 根據統計,台灣人超過半數有吃維他命的習慣,其中第一名是綜合維他命,第二名是維生素C,維他命的補充對上班族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可以補充平常飲食攝取不足的部份,不過,還是建議在吃服前最好詢問專業營養師或藥師。 女性區 建議使用: 女性對於鐵的攝取可稍加注意,但不建議吃鐵劑這種高單位營養品,除非是醫師診斷須服用,否則吃多了容易便秘。購買綜合維他命時應注意鐵的含量及型式,較好的成份是「硫酸亞鐵」含15毫克,這是安全劑量的上限,也是人體容易吸收的二價鐵離子。 男性區 建議使用: 男性同樣首重營養素攝取均衡,但可稍微多攝取一些鋅,因為在穩定情緒和生理功能上,對男性較有助益。在購買綜合維他命時可注意一下鋅的型式,較好的成份是「葡萄糖酸鋅」含有15毫克,這是安全劑量的上限,而且有較好的吸收度,購買時可看標示。 外食族 建議使用: 經常外食的人很容易有纖維素攝取不足的問題,長期下來很容易便秘。除了在飲食中可多攝取一些水煮青菜、多吃水果之外,有很多營養製劑都含有很高的纖維素,像是小麥草、大麥苗、燕麥、洋車前子、螺旋藻等。 營養缺乏者 建議使用: 有些奶粉屬於特殊營養品,不含乳糖、低鈉、低膽固醇,是完整的營養配方,本來是給體弱、抵抗力低、剛開完刀的人飲用,但現代人常出現營養不良、失衡、不均等狀況,其實也非常適合這種奶粉。購買時可看清楚營養標示,應同時具備各種礦物質。 小百科 維生素C全記錄 很多人第一次吃維他命會選擇抗氧化效果最好的維生素C做為「入門」,但其實維生素C也有許多等級之分。 一般型 適合: 一般人。 市售維他命C咀嚼錠幾乎都是一般型,除可促成膠原蛋白的生成,亦可以抗自由基,但上班族因長期處在冷氣房中,很容易流失,在體內的時間約2至3小時。 酯化型 適合: 腸胃弱的人。 兼具水溶性和脂溶性特色,酸鹼值偏中性,不會過度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腎結石的機率也比較低,且它的吸收性是一般維生素C的3倍左右。購買時可看標示為「Ester-C」。 長效型 適合: 不喜歡酸味太重的人。 可維持在血液中一定濃度,階段性釋放維生素C,約8到12小時。選購時可看瓶身有無標示「長效」,再看

藥辨識 吃服有訣竅

台灣領有藥物許可證的口服藥約有1萬5000種,花花綠綠的藥丸常讓你搞不清楚作用嗎?每種藥物做成膠囊或錠劑是依不同的性質、吸收程度等原則而定,所以在吃服時可不能任意磨碎或剝半!我們請北醫附醫藥劑部主任簡淑真來教大家簡單的藥物辨識原則,以及吃藥時應該注意的事情。 分類 雖然目前正在推廣民眾拿藥時,應注意藥袋上的標示,但常常回到家後把藥分裝到藥盒內時,就忘了自己吃的是什麼藥了,這時,可依下列原則來找尋。 尋找 可依照下列幾個原則來尋找自己到底吃的是什麼藥。 標記 會有英文或數字,雖然國內尚未立法統一規定,但衛生署已提供各藥廠建立廠牌標記原則。圖中藥錠上有「PREMARIN」字樣,可與藥袋上的藥品外觀說明比對。 外型 以錠劑來說圓形佔大多數,但還是有橢圓或多邊型。像圖中的就是六邊型,可據此在藥袋上找到標示六邊型的那一種。 看了前面的找尋原則後,有些注意事項可是要特別注意的喔! 不丟藥袋 藥袋最好能保存至少3個月。有些人為了吃藥方便,會分裝到藥盒,結果搞不清楚每一種的作用,建議分裝後還是把藥袋留著,方便對照。 自己製卡 準備相機、紙筆,把常用藥物依照外型、作用等記下,就像一本服藥記錄表。尤其老人家更應帶著,發生意外時旁人可協助服用藥物。 索取仿單 到醫院領藥可索取說明書。每一種藥物都會有說明書,又叫仿單,記錄了各種詳細資料。 衛生署已編訂「藥物實體外觀辨識查詢手冊」,就像一本藥物檔案資料庫一樣,有興趣的民眾可向衛生署合作社訂購,目前已出到第三版,第四版將在6、7月完成,可在各大書局購買。另也製作了光碟,可向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訂購,同樣在6、7月,預計將可以在便利超商等地方購得。此外,還可到衛生署網站點選「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妝品許可證查詢系統」查詢。 日本在醫藥科技方面發展迅速,除了有完整的藥物查詢手冊和資料庫外,在當地的社區藥局,還備有詳細的藥物清單,包括照片、成份、適應症、副作用等,民眾可當場自行比對。 錠劑 吞嚥不好的人可能需要磨粉,但還是要先跟醫師或藥師詢問,能否換成較易吞服的劑型,例如藥水等。如果是腸溶衣錠、緩釋劑型、長效劑型這幾種藥物,最好是不要磨粉、任意自行剝半吞服。 吃服原則 自己磨粉 吞不下去的藥,若確定是可磨粉的種類,建議自己在家裡用陶瓷材質的缽磨。要吃的時候拿出當次份量磨,不要一次全部磨完,因為會吸收濕氣而影響藥效。 不隨意剝半 有些人會把藥剝成兩半分

太臭屁健康亮紅燈

曾經在電梯裡不曉得是誰放了屁,尷尬得每個人都想奪門而出嗎?請不要責怪「肇事者」,因為他可能是生病了導致屁的味道較濃。每個人都有放屁的經驗,無論是多屁、無屁、臭屁,事實上都跟健康程度有關!現在我們就請萬芳醫院胃腸肝膽內科醫師吳明順,告訴大家怎麼樣從「屁」看自己的健康。 多屁 正常人平均每天要放5到10次屁,共排出約500毫升的氣體,若超過次數太多可能就是多屁。這種屁大多不會臭,有幾種可能原因,但如果伴隨腹瀉、腹痛等其他症狀,就須注意。 吃太多空氣 說明: 會吃入太多空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情緒的焦慮、緊張,鼻部疾病經常張口呼吸,或是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過度喘氣時,同時也吃進大量的空氣。 預防 :吃飯不要邊吃邊講話、緊張時可閉嘴練習用鼻子深呼吸,一方面緩和情緒,且又不會吃進太多空氣。 碳水化合物 說明 :碳水化合物在腸道會被細菌發酵產生氣體,或本身消化功能不良無法消化,同時又攝取過量多醣類,如地瓜、洋蔥、香蕉、玉米、馬鈴薯等。此外冰過的麵粉製品因為澱粉再結晶現象,導致多醣類食物不易被細菌分解,反而引起發酵反應產氣。所以吃了冰過再退冰的三明治或麵包後也容易放屁。 預防 : 可稍微減少食用次數與食用量,但不可以因此完全不攝取碳水化合物。 腸道蠕動過快 說明: 可能是「大腸激躁症」,臨床上的表現除了放屁次數變多之外,還會有便秘、腹瀉、腹痛、腹脹等現象。 預防: 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疾病,絕大部份是因為過度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所以在預防上需從壓力的調解做起,且平日最好攝取足量的高纖維食物。如果時常發作,應到醫院檢查。 臭屁 屁之所以會臭,大部份是因為吃了含硫的蛋白質食物,此外某些疾病也會造成放出來的屁臭氣熏天。 飲食影響 說明 :吃進的食物如果含有大量蛋白質、大蒜、豆類及其他豆製品,這些都會被細菌發酵而產氣,其中含有的硫化氫,就是臭味的主要來源。 預防 :與飲食習慣有關,但不可因此就不吃含蛋白質食物,因為蛋白質是細胞的重要營養素之一。 消化不良 說明: 腸胃蠕動及消化功能不良會造成腸內有害細菌繁殖,尤其是厭氧菌的滋生,大量發酵產氣,除了會排出很惡臭的氣體外,也會因為過多的腸氣加重消化不良的症狀。 預防: 腸胃功能不佳的人儘量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如茶、咖啡等,以免加重屁的臭味。少量多餐、不暴飲暴食也可避免消化不良。 消化道出血 說明: 當消化道出血造成血液積滯在胃腸道中

高鐵食物這樣吃

很多人都知道缺鐵的話可能會導致貧血,因為鐵是造血的基本元素,所以應該多補充鐵質,尤其女性更要注意。但究竟食物中,含鐵量各是多少?每天又應該攝取多少份量才好?我們請北醫保健營養學系教授劉珍芳和邱琬淳老師告訴你。 食物中的鐵分成 動物性鐵 的 二價血基質鐵 ,和 植物性鐵 的 三價非血基質鐵 ,而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變成造血單位的是動物性的鐵,吸收率約15%。不過,植物中的鐵含量較高,但吸收率只有3-8%,所以更須注意的是儘量提高鐵質在體內吸收率。 依照衛生署公佈的標準,每人每天應攝取的鐵質,男生是10毫克;女生是15毫克,不過特殊族群像是孕婦和哺乳的婦女,每天應增加到45毫克。 誰缺鐵 自我檢測 下列族群是容易缺鐵的人,只要你是其中一種,就要多吃含鐵而且是容易被人體吸收的二價血基質鐵食物喔! ○ 生長發育中的小朋友 ○ 青春期的青少女 ○ 哺乳中的婦女 ○ 懷孕第三期 ○ 素食者 ○ 有痔瘡等慢性出血的人 ○ 消化性潰瘍 ○ 女性經血量較大的人 攝取秘方 增加 肉類: 肉類可促進非血基質鐵的吸收,所以吃含鐵高的植物時,要同時再吃些肉,更能幫助鐵質利用。專家建議無論男性或是女性,每月可喝一碗豬肝湯,因為豬肝是很好的鐵質來源。 維生素C: 有機酸可幫助三價鐵轉成二價鐵,更利於人體吸收。所以可多吃些柳橙、桃子、番茄等水果,幫助鐵的吸收。草莓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草莓含鐵又含維生素C,正好可促進鐵的吸收,不過可能要小心農藥殘留的問題。 減少 草酸: 植物含的草酸會影響鐵質的吸收,雖然植物含較多的鐵,但同時它所含鐵的型式不利於人體吸收,但也只有缺鐵性貧血的人才要注意,減少攝取草酸高的蔬菜例如菠菜,至於一般人就不用擔心囉! 單寧酸: 茶葉當中含的單寧酸會影響鐵的吸收利用,根據研究,大約會使鐵的吸收降低50%,剩下一半,所以吃飯不要配茶,最好間隔2-3小時。 易疲勞 缺鐵時容易疲勞,沒有活力,做事沒精神。小朋友易造成學習能力不佳;大人則是工作績效不彰、懶懶的、沒效率。 臉蒼白 因缺乏造血因子,所以臉部容易沒有血色,看起來很蒼白,有些人牙齦也會泛白,不是健康的粉紅色。 貧血 缺鐵嚴重可能會導致貧血,容易暈倒,不過貧血有很多種,缺鐵性貧血只是其中一種,最好經醫師診斷,不要自行服用鐵劑。 增加利用率 事實上鐵的含量是其次,應該要想辦法增加鐵的吸收和利用、減少不利鐵吸收的因子。一般人不用特別吃

注意 維他命這樣吃才對

大部分的人每天都會補充一顆綜合維他命,來補充不足的營養素,不過你是純粹吃心安的,還是真的知道該怎麼補充維他命呢?以下就針對各種族群,請馬偕醫院藥劑科主任馮靜修及林口長庚營養師曹雅姿建議維他命處方,讓你看看自己有沒有吃對維他命! 依年齡層分類 兒童(12歲以下) 補充重點 兒童綜合維他命 補充量 依照產品標示,原則上1天1~2顆。 其實小朋友原則上不必特別補充維他命,如果爸媽不放心,市面上販售的兒童維他命就可以了。 小提醒 小朋友的維他命,大多甜甜的很好吃,家長要把維他命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免得小朋友當糖果,若是維他命含有鐵,吃過多會有鐵中毒的現象。 迷思破解 魚肝油 大家都會認為吃魚肝油對預防近視很有幫助,事實上魚肝油含有的維生素A,是針對預防夜盲症發揮效果,近視是因為看東西離得太近,而使眼球屈張而造成的,和營養補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成年男性 / 女性 成年人如果日常飲食均衡,理論上來說是不需要再補充的,但是不同工作狀況的人,需要不同的維他命補充。 ◎工作環境較差 補充重點 維他命C 補充量 2000mg / 1天 工作環境較差是指環境因素,例空氣污染。許多外務人員整天處在髒空氣下,需要補充的重點為抗氧化。維他命C可對抗體內自由基產生,可以防止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毛病。 ◎以勞力付出為主 補充重點 不需補充 以勞力付出為主的工作者,平日應該都會多補充肉類等,基本上是不需要維他命的,不過如果你覺得還是需要,建議補充綜合維他命,來補足可能因為飲食不均衡而無法攝取充足的營養素,如果覺得疲勞的情形比較嚴重,此外也可以選擇維他命B群,減輕疲勞。 工作壓力大或長時間工作的人,最容易有疲勞的狀態,可以選擇既抗壓又有穩定情緒的維他命B,可以促進紅血球的生成,還可以增加記憶力。而且最好是整個維他命B群都要攝取,不要只有服用維他命B群的其中一項。 更建議早上服用,若過中午才吃,等到B群開始作用,也傍晚了,對於大部分的上班族來說,可以說是根本沒有發揮B群該有的效用。 發育中的青少年(13~20歲) 補充重點 鈣 補充量 1000~1500mg / 天 這個時候是建立骨本的最好時機,而這期間的女生若是月經經期過長或週期混亂,除了鈣片,可以多補充鐵質,但不要單獨吃鐵劑,選擇含有鐵質的綜合維他命就可以了,以免攝取過多造成鐵中毒。 小提醒 正在吃鈣片的人,如果有正在服用的藥物

降血脂保健營養品

高血脂是因為飲食失衡、缺乏運動,脂肪沒有代謝造成血液中血脂肪過高,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降血脂的保健營養品很多,但各產品之間的差異和真正的作用到底是什麼?我們請臨床藥物專家黃鶴群藥師,告訴你這些東西該怎麼吃。 紅麴對腦部與骨骼好 功能: 紅麴就是紅糟,具有膽固醇合成抑制劑,特別是對導致動脈硬化最嚴重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優先降低的效果。此外,它也含有少量葡萄糖胺、卵磷脂等,對腦部活性和骨關節炎保健有助益。 副作用: 過量服用可能會產生胃灼熱、胃脹氣和頭暈等症狀。 建議劑量: 成人每日2400mg,分2次使用。飯後吃,早晚皆可。 注意: 紅麴如果與葡萄汁或橘子汁一起吃時紅麴的吸收率會降低,建議分開吃至少相隔2至3小時。 紅麴和維生素B群一起吃可能會產生藥效互相干擾的情形。 連續服用半年以上最好每年檢查二次肝功能和每年檢查一次視力,因為可能會對肝臟和眼睛造成損傷。 深海魚油頭好壯壯 功能: 深海魚油中的omega-3 脂肪酸可降低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愛斯基摩人就是因為攝取很多深海魚類,所以較少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omega-3 脂肪酸是腦細胞重要組成物質之一,可活化腦細胞。 副作用: 長期過量服用可能會導致脂肪肝和異常出血。 建議劑量: 成人每日350到400mg,每日一次。飯後吃,早晚皆可。 注意: 深海魚油很容易被氧化產生有害的過氧化物,所以應該同時補充維生素E,中和自由基的傷害 和鈣片一起吃的時候,可能會輕微腹瀉,建議分開來吃,至少相隔2至3小時。 大豆異黃酮女性用好 功能: 大豆異黃酮存在於黃豆中,可改善更年期症狀。而它的降血脂效果經研究證實可能與抑制脂肪氧化的元兇15-LOX (15-脂質氧化酵素)有關,具降低血脂肪,和減輕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的血管損傷等功能,改善效果良好,目前國外已有藥廠正在研發作為藥物用途。 副作用: 過量服用可能會導致經期混亂。 建議劑量: 無論是改善更年期症狀或一般預防保健性之劑量範圍為每日20mg到200mg都有,視個人狀況而定,都是飯後吃,早晚皆可。 注意: 與鐵劑同時服用,可能會有藥物不良反應。建議分開吃,隔約2至3小時。 大蒜殺菌抗癌 功能: 大蒜含大蒜辣素,在臨床實驗中初步證明可促進血壓下降、抗凝血和預防血脂肪堆積。可輔助治療動脈粥狀硬化、高血脂、血栓等心血管疾病。 副作用: 過量服用可能會產生腸胃不適與皮膚過敏的現象。

正確喝牛奶的撇步

天氣冷時許多人不習慣喝冷冰冰的鮮奶,但是你知道鮮奶如何正確加熱嗎?讓營養師來教大家正確的方法,才能喝得健康、營養也不流失喔! 加熱法 鮮奶與優酪乳都必須保存在0~4℃,離開冷藏後必須在1個小時內飲用。加熱後也要在1個小時內喝光,以免細菌滋生。便利商店常見的保溫箱並不適合拿來溫牛奶,因為通常會擺上一天,除可能長菌外還會破壞營養素。 微波爐 牛奶240ml裝在可微波容器中,加熱2分鐘。牛奶量增加時加熱時間也要延長。微波是藉由分子間的相互碰撞產熱,通常加熱物外表看來很平靜,其實裡面溫度很高,從微波爐拿出後最好先攪拌一下,才不會被燙到, 注意: 新鮮牛奶可將紙盒打開後放入微波爐加熱,不過如果是鐵罐、鋁箔包等含金屬的容器就不可以放進微波爐,會爆炸! 電鍋 牛奶倒進杯子放在內鍋,外鍋裝少許水隔水加熱,約5~10分鐘即可。如果要以鐵罐、玻璃等容器放入加熱,最好瓶口要先打開,才不會因為受熱膨脹而產生意外! 注意: 優酪乳都是保存在0~4℃,最好不要加熱。因為優酪乳每種菌的耐熱度都不一樣,加熱可能會造成菌種紊亂。如果不習慣喝冷的,建議可將優酪乳先放置室溫下,讓產品略回溫再喝。 隔水 牛奶裝進杯子放在鍋內以小火隔水加熱,鍋內裝約半鍋水,約3~5分鐘,以不超過60℃熱水溫牛奶即可。溫牛奶的水超過60℃以上就會使蛋白質產生變化、凝固,所以要注意溫度。 搭配法 水果+奶製品 鮮奶遇到酸的水果會凝固是正常的,所以這樣吃是不會中毒的。其實鮮奶中維他命C很少,與水果一起吃反而可以補充維他命C。 蛋黃+奶製品 蛋黃內有豐富的鐵,會與奶中的鈣競爭,造成鐵或鈣無法完全吸收。不要同時吃,最好間隔2~3小時以上。 鐵劑+奶製品 鐵劑與奶中的鈣質在腸道中吸收時會有競爭性,使鐵劑無法被有效吸收。兩者若要同時吃,須間隔2~3小時。 抗生素+優格 優格不能與抗生素一起吃,因為抗生素類藥物能殺死優格中的乳酸菌。原則上抗生素不要跟奶類一起吃,要間隔2~3小時。 鮮奶 鮮奶是由生乳殺菌處理及脂肪脫離後的乳品,可分成全脂、低脂、脫脂三種。每240ml全脂牛奶所含的脂肪3.8~3mg,低脂牛奶所含有的脂肪量0.5~3mg,脫脂牛奶的脂肪則在0.5以下。生乳乾燥後製成奶粉,除了一些營養強化的產品外,兩者的營養素是一樣的。 營養素 : 蛋白質、脂肪酸、乳糖、維生素A、B群以及礦物質例如鈣等。 優格 優格是將乳品加入乳酸菌發酵後

長期服止痛藥 痛風男險中風

一名有痛風的四十歲男性,十五年來,每年都會急性痛風發作十多次,他痛風一發作就服用止痛藥,就醫之後才發現已罹患高血壓,收縮壓高達二百一十三毫米汞柱、舒張壓一百三十一毫米汞柱,差點爆血管中風。醫師提醒,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止痛藥會使血壓升高,長期服藥者應注意。 養成量血壓習慣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林兆啟昨說,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的止痛藥,會導致血壓升高、腎功能異常,即使沒有高血壓的人,服藥後血壓也會上升 ,提醒有頭痛、關節疼痛問題者,應先找出病因,減少止痛藥使用量,若這些患者開始服用高血壓藥物,更應減少止痛藥劑量且控制血壓。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褚柏顯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男性、五十五歲以上女性,應養成量血壓習慣,若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止痛藥,可在吃藥前後量血壓,瞭解血壓變化。 跨年夜注意保暖 林兆啟說,明晚就是跨年夜,很多人都會熬夜、狂歡、喝酒、大吃大喝,加上低溫寒冷,都會使血壓升高,誘發心血管疾病,提醒要跨年者應留意血壓變化,外出時要注意保暖。 高血壓注意事項 高血壓不一定有症狀,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應定期量血壓 高血壓患者應維持理想體重、減少鈉鹽攝取、戒菸、勿過量飲酒 非類固醇抗發炎的止痛藥、含動情激素的口服避孕藥、綜合感冒藥,會使血壓上升,服藥時應詢問醫師,長期服藥者應檢查有無高血壓 跨年熬夜、狂歡、喝酒、低溫,會使血壓升高,心血管病患外出應保暖,飲酒勿過量 資料來源: 林兆啟醫師、褚柏顯醫師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30 高麗玲

尿液顏色看疾病

從尿液顏色可以看出一個人身體的疾病,我們請泌尿科醫師陳國強和吳建志教你怎麼樣從每天早上第一泡尿看出身體的健康。 泌尿系統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只要任何一個地方有問題,都可能讓尿液的顏色有所改變,甚至其他像是肝臟、淋巴系統等,如果生了病,也有可能改變尿液顏色、氣味。正常的尿液應該是淡黃色,或是稍微深一點的黃色,會隨著早晚時間和喝水量的不同而改變,通常早上一起床的尿液會較深、氣味也較重;水喝得多時尿的顏色較淡、較沒有味道。 尿液顏色 起泡 天氣太冷造成 狀況: 可能只是天氣太冷、劇烈運動過後、正在服用止痛藥等暫時性的現象。 說明: 天冷或運動過後會讓尿液中蛋白質含量稍高,造成起泡,大部份是暫時性可以不用看醫生。如果尿液不但起泡,且合併全身水腫,表示腎臟濾過功能問題,導致尿中蛋白質含量過多,就需要看醫生了。 橘色 胡蘿蔔吃太多 狀況: 可能只是胡蘿蔔吃太多了。 說明: 食物中含有色素,大部份都是可溶性的,所以會隨著尿液一起排出,通常會在吃太多量的情況下,那一、兩天的尿液都會變成食物色素的顏色,最常見的就是因胡蘿蔔吃太多而讓尿液變成像胡蘿蔔素的橘色。 螢光黃 維生素B過多 狀況: 可能只是維生素B群吃太多了。 說明: 市售的維生素B群各成份中所含有的劑量不同,最好依照產品說明服用,或者在購買時就問藥師該怎麼吃以及一天要吃多少。維生素B群是水溶性維生素,如果吃過量會隨著尿液排出,變成帶有一點螢光的黃色。 紅色 尿道膀胱結石 狀況一: 合併排尿疼痛、排尿困難情況,可能是尿道或膀胱結石。 說明: 結石常發生在男性身上,男生活動力較高,水份流失快,卻沒有補充足夠水份很容易結石。 狀況二: 合併高燒、發冷、腰痠等,可能是急性腎盂腎炎。 說明: 是因為長期憋尿、細菌感染造成,有寒顫、高燒到39℃以上、頭痛、乏力等狀況。 狀況三: 合併頻尿、尿急、排尿疼痛、味道較臭的症狀時,可能是尿路感染,以婦女急性膀胱炎較常見。 說明: 尿道受到細菌感染,造成排尿異常,嚴重時小便會有灼熱感而且會痛。 狀況四: 如果伴隨血塊、血絲,但不會疼痛,就可能是膀胱炎、攝護腺肥大、腎臟或輸尿管感染或結石等相關疾病。 說明: 無痛性血尿雖然以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可能性較高,但必須警覺是否有尿路上皮細胞腫瘤的發生,尤其年紀大的人、抽菸、染髮的人都是高危險群。 深褐色 淋巴腎臟病變 狀況: 若同時有口腔皮膚黏

植物保健食品安全吃

常聽到、看到廣告上有許多天然植物食品,但你可知道它們確切的功能到底是什麼嗎?雖然這些產品算是食品級,並不是藥品,但如果和其他藥物一起服用時,可能還是會有問題。 冬蟲夏草 主成份: 冬蟲夏草素、蟲草酸。 功能: 增進免疫機能。 怎麼吃: 建議在飯後吃。 建議量: 萃取物每日500-1000毫克。 注意: 孕婦和幼兒應在專業人士指示下吃。 體質過敏和過敏性鼻炎服用要小心。 與降血壓藥、抗凝血劑一起吃可能會互相干擾藥效。 靈芝 主成份: 靈芝多醣體。 功能: 增進免疫機能。 怎麼吃: 建議飯後吃。 建議量: 萃取物每日300 - 1000毫克。 注意: 孕婦和幼兒應在專業人士指示下吃。 體質過敏和過敏性鼻炎患者服用要小心。 與降血壓藥、抗凝血劑一起吃時,可能會互相干擾藥效。 巴西蘑菇 主成份: 葡聚醣、固醇、纖維質、鋅質。 功能: 增進免疫機能、維護正常新陳代謝、降低膽固醇。 怎麼吃: 建議飯後吃。 建議量: 萃取物每日300-400毫克。 注意: 孕婦和幼兒應在專業人士指示下吃。 食用後可能會產生輕微腹瀉,是因為裡頭的纖維刺激腸道蠕動,因此一次不要吃太多。 葡萄子 主成份: 原花色素。 功能: 延緩皮膚老化現象、抗氧化、輔助治療和預防心血管的疾病。 怎麼吃: 建議飯後吃。 建議量: 萃取物每日50毫克。 注意: 孕婦、幼兒應在專業人士指示下吃。 葡萄子和維生素C一起吃,可以增加皮膚保養效果,所以建議選擇有加維生素C的產品或另外吃維生素C。 月見草油 主成份: 亞麻油酸。 功能: 改善女性經前症候群引發的不適症狀。 怎麼吃: 建議飯後吃。 建議量: 萃取物每日200-500毫克。 注意: 孕婦和幼兒應在專業人士指示下吃。 大麥苗 主成份: 糖基異牡荊素、維生素、抗氧化物質、氨基酸。 功能: 維護新陳代謝,抗氧化效力經研究證實比小麥草更好。 怎麼吃: 建議飯前空腹配冷開水吃,因為高溫會破壞大麥苗的活性成份。 建議量: 萃取物每日3到5克。 注意: 孕婦應在專業人士指示下吃。 初次服用可能會產生輕微腸胃不適的現象,減量服用就可以改善。 人參 主成份: 人參皂素。 功能: 增進人體免疫機能。 怎麼吃: 建議飯前空腹吃。 建議量: 萃取物每日200-600毫克。 注意: 孕婦和胃腸疾病患者應在專業人士指示下吃。 女性停經後服用若陰道出血,應立即停止並迅速就醫。 人參和抗凝血劑、利

6種體質大檢驗 飲食進補教你吃

又是進補的季節但不是每一種體質的人都可以吃。現在教你分辨體質,看看哪一種方式適合你喔! 判斷方法 在全身的病情表現中,常常身體的症狀還沒出現時,就可在舌頭上找到一些線索。看舌頭時,要看顏色、舌頭活動力、厚薄、舌苔等。 a.健康的人: 舌頭粉紅色、柔軟、舌苔薄且白。 b.舌尖稍紅: 可能感冒發燒了。 c.舌邊有瘀斑: 氣血不順。 d.舌中沒有舌苔: 便秘嚴重、消化系統弱。 e.舌根白苔厚: 拉肚子、小便黃且泡沫多。 臉 健康的人就有所謂的「好氣色」,包括面色紅潤有光澤,即使是皮膚黝黑的人看起來會很有潤澤度;如果是生病的人常常是面色蒼白、偏黃或是像枯木的顏色。臉上也有分區域,哪個區域的顏色、光澤不佳,就表示身體的某個器官生病了。 脈搏 左右手的脈各反應出不同部位的問題。先把要量的那一手放在胸前並儘量靠近身體。若要量右手,先把右手放在胸前,掌心朝上。然後左手從右手腕下繞過,手指併攏放右手腕外側凹槽處,左手食指距右手掌根約1個大姆指的寬度。天熱時脈搏跳得較快;天冷較沉。 6大體質 一個人的體質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環境、吃的食物、生活習慣等而變化,而且大部份的人都是同時擁有其中兩種或以上的混合型體質喔! 陽性亢進質 特徵: 易怒、聲音宏亮、氣粗、怕熱、常覺得口乾舌燥、大便較臭。 舌象: 顏色偏紅、舌苔較黃且薄。 面色: 整張臉偏紅。 脈象: 跳動有力,如洪流。 多吃 水果和蔬菜,例如香蕉、柿子、苦瓜、番茄、蓮藕等。 少吃 辛香刺激,像是辣椒、薑、蔥、蒜等。最好不要吃所以燒酒雞、羊肉爐、麻辣鍋也不適合。 燥紅質 特徵: 常胸悶心煩、嘴唇紅、手腳心發熱、體型多瘦小。 舌象: 顏色偏紅。舌苔少。 面色: 臉頰偏紅。 脈象: 脈搏較細弱。 多吃 飲食宜清淡,可多吃些芝麻、乳品、水果,平常也可多吃枸杞粥、山藥粥、百合粥等。 少吃 肥膩、辛辣物,例如羊肉、龍眼等溫熱性食品,蔥、薑、蒜、辣椒等不要碰。 陰性 遲冷質 特徵: 怕冷、背和腰常痠痛、睡覺時常起來上廁所、大便較稀。 舌象: 顏色淡、舌頭較胖,舌苔較薄。 面色: 較蒼白。 脈象: 脈搏較沉、無力。 多吃 多吃溫補食品,例如羊肉、雞肉等,所以燒酒雞、羊肉爐要多吃。 少吃 味苦、性寒涼的食物,如白蘿蔔、竹筍、菜瓜、綠豆等。 晦澀質 特徵: 個性非常敏感、多疑不安、容易憂鬱、皮膚粗糙脫屑、黑眼圈很重。 舌象: 青紫色或有紫斑。 面色:

蘆薈功效大公開

你知道天然蘆薈具有哪些功效嗎?蘆薈不但是降火消暑的極佳良品,又具備防曬的功效。除此之外,我們要告訴你蘆薈還有美白、助眠、清理腸道等多樣化的神奇妙用喔! 蘆薈的厚厚葉肉,不但看起來晶瑩剔透,而且還可以吃到含量不少的纖維質,且 蘆薈 含有酵素、維他命及多種礦物質,可內服或外用 ,也因此具備有增強抵抗力,促進腸胃蠕動等多項功效,不僅如此蘆薈中的安特拉歸農綜合體、乳酸酶,也可以止癢止痛,真是效用多多又天然喔! 治療傷口殺菌止血 作法: 一般擦傷的傷口去除異物後,用生理食鹽水洗淨,再塗上75%酒精或優碘消毒傷口,然後將蘆薈切面所流出的蘆薈汁液,敷在患部2~3分鐘後,在蘆薈上蓋紗布,再用藥用膠布固定。 原理: 薈中含有抗腫瘍的蘆薈胺酶,及有殺菌、解毒的安特拉歸農綜合體,以及抑制病菌的亞洛米酊,能夠讓傷口癒合迅速。 防蚊蟲咬傷/止癢 作法: 先用生理食鹽水沖洗乾淨蚊蟲咬傷處,再塗抹蘆薈汁液於患部,或將蘆薈去皮,直接貼在患處,直到傷口不癢即可。 原理: 蘆薈中的安特拉歸農綜合體、乳酸酶都具有止癢止痛的功效,因此能夠改善蚊蟲咬傷的症狀。 美白/防曬 作法: 蘆薈去皮打成汁後,直接擦在身體和臉上即可。 原理: 蘆薈中含有機酸類等營養價值,可抑制黑色素形成,且蘆薈素又具備美白效果,可舒緩皮膚因紫外線傷害的疼痛。 幫助消除暗瘡 內服: 蘆薈先洗乾淨,再去除外皮後,沾蜂蜜食用即可。 外用: 患部用中性面皂清潔後,將蘆薈汁液塗在患處即可。 原理: 蘆薈含有Aloecin,對細菌、病毒、黴菌等,都有殺菌作用。 預防脫髮及白髮 作法: 取蘆薈、薑、粗鹽,3種份量相等打成汁,然後塗抹於頭皮,約3天擦1次。 原理: 因為蘆薈含有甘露多醣,具活血化瘀活化肌膚、促進黑色素形成的作用。 有些人使用會有過敏現象,就不要使用。若是因為壓力、遺傳因素導致的掉髮,此法則無效。 舒緩牙痛 作法: 蘆薈清洗去刺後,切成約2公分的小塊,放在蛀牙上,用力咬住約10分鐘左右。 原理: 蘆薈可中和細菌中的毒素,抑制發炎引起的疼痛。 降火氣/防止便秘 作法: 每天三餐飯後吃1~2克蘆薈粉。 原理: 蘆薈含纖維質可以促進腸子蠕動。 (蘆薈粉在中藥行可購得,100公克約160元。) 保肝 作法: 半碗蘆薈去皮打成汁,和半斤黃色蛤仔一起蒸,每日早上吃,也可每餐食用。 原理: 蘆薈性寒,對於急性肝炎或慢性B型肝炎病毒有抑制及消滅作用。

花青素可抗氧防老化

Q:什麼是花青素? A: 花青素是對心血管具良好作用之生物黃酮類的還原體 。它是植物之花、果實及根莖常見的成分,多具鮮艷顏色。花青素含有豐富的洛神花、玫瑰花、藍莓、山桑子、蔓越莓、茄子皮及紫色葡萄皮,其抗氧化能力為維生素C或維生素E十來倍之強,多食有益無害。 Q:有哪些食物含有花青素? A: 許多蔬菜和水果都含有前花青素的成分如櫻桃、葡萄等,事實上,法國波爾多大學著名的藥理學家傑克‧馬斯克里耶在1947年所提煉出來的花青素,材料是紅色的花生皮。 Q:花青素對人體有哪些好處? A: 人體的代謝過程,稱為氧化作用,所以抗氧即可抗老防癌 ,已漸為預防醫學所認同。生物黃酮類,又稱為維生素P,也是一種強力的氧化劑。常見的芸香甘及檞皮素,也是生物黃酮類。具有改善毛細血管韌度,可預防心臟病。研究顯示,生物黃酮類物質可以加速痊癒疱疹病毒感染症,檞皮素配合維生素C,可預防一般感冒病毒。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3/07/26 蘋果資料室

冬天選清爽型洗髮乳 減少掉髮

冬天洗頭髮要慎選洗髮精,若使用太過滋潤的產品,可能會使頭皮的毛囊阻塞,引發毛囊炎,頭髮掉得更多、更快。自行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男性普遍來說頭皮較易出油,若冬天又再使用含油脂比例較高的產品如荷荷芭油、精油等,或是滋潤配方,經常導致油性物質堵塞毛囊而引起發炎,長期下來就會導致掉髮。趙昭明醫師甚至建議,男性冬天用清爽型洗髮產品即可,較不會刺激毛囊。 洗頭主要是清潔頭皮,所以不應再給頭皮過多負擔。頭皮的出油程度依體質而定,男性因多屬油性膚質,所以頭皮出油的情況會比較明顯,趙昭明醫師建議,可依自己摸起來的感覺為主,來決定洗頭的頻率。例如頭皮摸起來不油時,每天洗一次就可以了,不要每天早、晚各洗一次,而且男性洗髮時要用指腹搓洗頭皮,而不只是洗頭髮而已。另外,洗髮精不用倒太多,很多人頭皮上經常會因殘留未沖乾淨的洗髮產品導致頭皮發炎,更會產生大量掉髮的情況。 3徵兆更換洗髮精 如何知道自己用的洗髮精是否太滋潤呢?趙昭明醫師以3個徵兆為例,若同時發生,就表示洗髮精太滋潤了,要換成油脂比例比較低的清爽型洗髮產品。 徵兆1 每天洗頭卻仍頭皮發癢 徵兆2 頭皮屑變多了 徵兆3 頭皮上看得到發紅的圓圈狀痕跡 洗髮精倒5塊錢大 以男性的頭髮長度來說,每次 洗髮的洗髮精用量應只有5塊錢硬幣大小 ,趙昭明醫師提醒,多數人洗頭時使用的洗髮精都是過量的,過度刺激頭皮的結果,導致頭皮不健康而大量落髮,用再好的洗髮精都沒用,最重要的應該是先檢視自己的洗髮精用量。 若女生是過肩的長髮,頂多一次的使用量就是10塊錢大小,太多的話同樣也會引發毛囊炎。 抹髮雕當天必洗頭 現在有很多男性早上出門前或到辦公室之後會使用頭髮造型品,這些除了會傷害髮質之外,其實也會傷害頭皮。趙昭明醫師解釋,抹頭髮造型品時難免會抹到頭皮,而黏稠的質地增加了清潔的困難度,所以 有抹造型品的當天一定要洗頭,而且要用2次洗髮精,並徹底沖洗乾淨 。 潤絲抹末端2/3處 若使用護髮產品、潤絲的人,不要從髮根開始抹,尤其是冬天的時候,更會造成頭皮負擔,趙昭明醫師認為,只要抹頭髮後2/3處即可,也就是 頭髮的前1/3段不要抹,保養易分叉的髮尾即可 。 低溫吹髮至全乾 冬天雖然天氣冷,但洗完頭後還是用低溫的風吹乾頭髮較好,要吹到全乾,不要只將頭皮吹乾,並將 吹風機拿著離頭髮約30公分遠吹,較不傷害髮質 。 挑男性專用髮品 現在有男性專用的洗髮產品,針

長期吃保健食品 小心蛋白尿惡化

腎臟在人體中扮演非常重要的新陳代謝角色,長庚醫院腎臟科教授林杰樑表示,台灣市面上的保健食品琳瑯滿目,雖然有些食品已標榜通過國家檢驗合格認證,不過卻只能應付短期的急毒性檢驗,而忽略長期的慢毒性檢驗,在未經醫師許可下,擅自食用健康食品長達半年以上,對腎臟來說是一大負擔,尤其是蛋白尿患者,食用提升免疫力的保健食品應特別小心,以免導致蛋白尿惡化。 林傑樑教授表示, 蛋白尿 是罹患腎臟病的前兆 ,很多有蛋白尿的人,誤以為自己是腎虛、身體虛弱,拚命吃增強免疫力食品或中藥來補身,其實,很多腎臟病反而是因免疫力太強,吃增強免疫力的食品或中藥,卻愈補愈傷身,導致使病情惡化。 選購或服用保健食品前,應先與藥劑師或醫師討論,以免造成腎臟傷害。 蛋白尿分2種 雙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吳美儀表示,蛋白尿是指成人每天的尿中蛋白質排出量超過150毫克, 尿液會出現細小而久不消散的泡沫,想看自己是否有蛋白尿,可觀察每天早晨起床笫1次解的尿,檢視尿中是否有泡沫 ,若泡沫持續數分鐘以上而不消失,可能就是蛋白尿的表現,而蛋白尿又依形成原因,分為 良性與病理性 2種。 若尿中有泡沬持續數分鐘不散,要赴醫院作尿液檢查。 3大高危險群 有高血壓的人要控制血壓,避免有蛋白尿甚至惡化成尿毒症。 有糖尿病、高血壓或紅斑性狼瘡,都很容易併發蛋白尿 ,若不控制血糖、血壓甚至會惡化成尿毒症,林傑樑表示,血糖的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以下,不然,有3成的糖尿病患會惡化,甚至罹患尿毒症,血壓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否則每5個有高血壓的人,就有1個人會有尿毒症。 避免增強免疫食品 不管哪一類型的蛋白尿患者,都要避免長期服用保健食品達半年以上,林杰樑教授表示,保健食品雖名為食品,但劑量不見得比藥品少,長期過度使用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尤其是增強免疫力的產品,如鹿茸、蜂膠、巴西蘑菇、蜆錠等。 小心食用中藥 除避免增強免疫力的食品外,不管是良性或病理性的蛋白尿患者,食用中藥也要小心,例如能增強免疫力的四物湯或當歸、黃耆、西洋參、黨參、何首烏等中藥,且國內目前中藥的重金屬限量標準仍待商榷,不時會傳出中藥含有過高的砷、鉛、汞、鎘等重金屬或禁藥馬兜鈴酸,應儘量減少服用,以免傷害腎臟。 多喝水多排尿 不論有無蛋白尿,吃藥都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若有服藥,1天至少要喝足2000c.c.的水,且排尿次數要維持在5至7次,透過攝取充足水分與多排尿,

眼皮狂跳 補充維生素B群

Q: 我三不五時會眼皮跳,請問常常眼皮跳,是否缺乏什麼營養素?是否該就醫? A: 眼皮若短暫跳動,應是眼瞼肌肉良性振顫,不須過度擔心。眼瞼肌肉振顫原因,可能與睡眠不足、生活壓力過大、用眼過度、疲勞等有關,眼皮短暫跳動時可閉眼休息,用電腦或看電視每三十分鐘,應休息五分鐘。 睡眠宜充足 但若眼皮跳動持續一週以上,應注意可能是眼瞼肌肉痙攣,須就醫治療,可服用抑制肌肉痙攣藥物。假設眼瞼肌肉長期痙攣,將導致顏面神經傳導出現阻礙,造成嘴角也不自主抽動。 要避免眼瞼肌肉良性振顫或痙攣,平時應注意睡眠充足且適時紓解壓力,適度補充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 ,如五穀雜糧、瘦肉等,或每天補充一顆維他命B群,有助神經傳導,可減少眼瞼肌肉振顫或痙攣發生。 諮詢: 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任黃婷毓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23 沈能元

攝護腺肥大 須藥物控制

Q: 我40多歲,小便常解不乾淨,醫生說是攝護腺肥大,該如何改善? A: 若就醫確診是罹患攝護腺肥大,但病情輕微,平日僅需培養良好飲水、解尿習慣,如睡前儘量不喝水、長途開車前先上廁所等;如病情中等,可能得用藥物控制。 病情嚴重應開刀 現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大致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使膀胱放鬆、易於解尿的藥物,另一種是調節男性荷爾蒙,可暫時讓肥大攝護腺縮小的藥物,其中又以第一類較常用,因第二類會影響荷爾蒙,恐造成患者女性化,且一旦停藥,病情常復發,因此醫師較少建議患者服用。 病情嚴重者,例如有小便困難、血尿、餘尿過多、腎臟水腫等症狀,且已影響日常生活,則還是得動手術,刮除過於肥大的攝護腺。 諮詢專家: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黃榮堯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29 邱俊吉

吞維他命E 及硒 攝護腺癌更惡化

硒元素及維他命E一向被視為有益攝護腺的保健,但美國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額外補充這些營養素「弊多於利」,不但無法預防攝護腺癌,甚至可能導致血糖升高、癌症惡化。這項大型研究計畫在今年十月喊停。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針對三萬五千名五十歲以上男性進行補充硒元素、維他命E試驗,為期十年,到第七年發現可能無法發揮預防攝護腺癌效果,反而可能導致其他副作用,在今年十月底提前喊停。 和信泌尿科醫師張樹人表示,這項研究顯示,不管是單獨使用二百微克的硒元素、四百國際單位的維他命E或兩者併用,都無法有效預防攝護腺癌。研究還發現,單獨使用硒元素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單獨使用維他命E可能增加罹患攝護腺癌風險,但數據不具統計學上的意義。 攝護腺癌病友接受治療後,醫生通常建議補充硒元素及維生素E,張樹人說:「根據這個大型試驗的結果,我們已不再建議男性額外補充任何營養品來預防攝護腺癌,這是攝護腺癌防治上非常重要的宣誓。」 三總副院長、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於大雄強調,攝護腺癌友應保持平常心,只要飲食均衡,適度休息,維持規律運動習慣,不需要刻意補充其他營養素。 張樹人指出,我國攝護腺癌的早期診斷率從七、八年前的三八.八%,提高到目前的四八%,但美國的比率高達八、九成,台灣還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根據統計,目前攝護腺癌患者中,無論新增病例、死亡人數都已超越子宮頸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的第六位。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是最常見的男性癌症之一,與遺傳、荷爾蒙、環境及微生物、病毒感染有關,生活習慣和日常飲食也有影響。 攝護腺癌早期大都沒有症狀,須靠肛門檢查(指檢)、血中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或超音波進行早期診斷。若有家族性攝護腺癌病史、嗜吃油脂性食物者,出現排尿困難、骨頭疼痛等症狀,最好立即就醫徹底檢查。 原文來源刊載於: 中國時報 / 張翠芬

泡過再烹煮 吃豆不脹氣

黃豆含有豐富蛋白質且能促進消化排便 ,不過,有些人吃豆類食物會脹氣,營養師建議,可透過烹調技巧改善。 彰基營養部主任蔡玲貞表示,黃豆的好處多多,因為黃豆除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含有卵磷脂,有助於體脂肪代謝,植物固醇可在消化道中阻礙膽固醇的吸收,其中的膳食纖維,可促進消化及排便。 為什麼有人吃豆易脹氣?蔡玲貞指出,黃豆含有一種多醣類,若缺少分解豆類多醣類的酵素,容易產生氣體出現飽脹感;但黃豆經過浸泡,磨漿加熱製成豆腐,就不易造成消化不良問題。 她建議,如果容易脹氣,可以慢慢增加豆類的進食次數和份量,一次不要吃太多身體才會逐漸適應。 蔡玲貞也提供黃豆減少產氣的烹煮秘訣,方法是:先把黃豆洗淨泡沸騰的水,水淹過黃豆,浸泡4小時以上,將水倒掉,換新鮮的水烹煮。因為熱破壞會使導致產氣的黃豆多醣類溶解出來,這種方法也適用其他豆類。 蔡玲貞說,有些地方製造豆腐會添加鹽滷,當作凝固劑用。蒸發濃縮後的海水稱為鹽滷,略有苦味,但鹽滷內含有豐富的鈣、鉀、鈉、鎂、礦物質,不喜歡苦味的人,可以選較軟嫩的豆腐。 至於如何吃豆腐?蔡玲貞表示,豆腐質地軟嫩,容易消化,適合牙齒不好的老年人食用。重點是吃的量不宜太多,建議一天1~2分(100公克~200公克),吃素的人可再增加1分。 她建議,豆腐總量要和其他蛋白質食物一起計算。一天總量建議是 5分蛋白質,可以攝取低脂牛奶1杯,其他4分蛋白質食物,包括蛋1個、肉1兩、魚1兩、豆腐1塊(100公克)。若每天食用100~150公克的豆腐,再喝一杯240cc的豆漿,就可以攝取到30~50毫克的異黃酮素,達到人體需要的保護量。 不過,豆腐容易腐敗,建議購買後盡快吃完,如果無法馬上吃完,建議以熱水煮過,浸泡冷水存放冰箱,但最好別放超過3天。 原文來源刊載於: 中國時報健康週報 / 張翠芬

天天五蔬果 胖童半年「變美」

天天五蔬果,可防癌還可減肥 。台灣癌症基金會選定台北縣金龍國小一班學生,推動天天五蔬果活動半年後發現,逾半的過重或肥胖學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下降,最多從過重的BMI十九點九,降至正常的十六點九。 BMI降至正常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年三月選定金龍國小三年級十一班二十六名學生,推動半年的天天吃五份蔬果,其中九人BMI屬過重及肥胖,半年後有五人BMI下降,當中三人回覆正常數值;原BMI正常及過輕者,半年後仍維持原狀。 該班學生鍾郁婷BMI原為過重的十九點九,半年後降至正常的十六點九,是五人中降最多的。她昨說,以前最愛吃薯條、雞塊、漢堡,現最愛吃蔬菜,「我變瘦也變漂亮了。」同班同學陳佳辰BMI原為二十點一,現也已回到正常的十八點九,如今最愛吃蔬菜,只喝白開水。 金龍國小營養師陳美雲說,家長可將紅蘿蔔煮爛一點、避免讓青菜變黃等,以吸引孩子食用。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吳秋玲建議,兒童每天應吃五份蔬果,減肥時可吃超過五份。 兒童蔬果減重注意事項 應每天吃3份蔬菜、2份水果,減重時每天可吃超過5份;1份蔬菜為100公克,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 若用餐時水果吃不完,可讓孩子帶去學校當點心,盡量吃完每天蔬果份量 蔬果顏色應多樣化,可倣傚彩虹概念,每天選紅、橙、黃、綠、黑、紫、白色蔬果,不僅營養均衡,也較能引起兒童進食興趣 飲料選擇新鮮蔬果汁,不喝含糖飲料 資料來源: 吳秋玲營養師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23 高麗玲

正確用藥 藥瓶開封乾燥劑要丟

民眾拿到處方藥就往肚裡吞,大多不了解正確使用方式;亞東醫院藥師團巡迴各地舉辦用藥教育,發現民眾普遍缺乏用藥常識,如藥物開瓶後要先丟棄乾燥劑,多數人也不知開封藥物即不適用包裝上的有效期限,該院昨公布國人「十大錯誤用藥觀念」,讓許多人驚呼:「原來如此!」 矯正觀念 衛生署統計,去年七千八百多億的健保支出中,藥品消費佔兩成三。亞東醫院藥師團隊利用半年時間,巡迴各地召開五十場用藥教育活動,發現民眾普遍缺乏正確用藥常識,不但有危及身體的隱憂,也造成藥物浪費,昨天公佈巡迴後總結出的國人十大錯誤用藥常識。 眼藥開瓶可保存一月 亞東醫院指出,許多民眾拿到瓶裝藥,開瓶後都留著內部的棉花、乾燥劑等,以為這樣能維持藥罐乾燥及藥錠品質。但亞東醫院藥劑部主任孫淑慧說:「這是錯誤觀念,開罐後更應該將棉花、乾燥劑丟掉,開罐後棉花易吸水氣、乾燥劑也已失效,放著反而影響藥物品質。」 一般民眾也不瞭解,藥物開罐後,即不適用原包裝上的有效期限,膠囊、錠狀藥物開封后,儘量在三個月至半年內服用完畢,攙入水分的服用藥水,應在療程期間服用完畢,眼藥水開瓶後只有一個月保存期。 飯前藥半小時後進食 此外,多數人也不瞭解,沒吃完的藥不可丟進垃圾桶或衝入馬桶,因部分藥物含化學物質,恐污染水質或土壤,正確應交藥局或醫院回收。 另外, 藥粉也不可泡在牛奶或果汁讓孩童服用,以免影響藥效;「 飯前 」藥則必須在服藥後三十分鐘以上,才可開始進食 。 亞東醫院呼籲,民眾用藥前應該先向藥師諮詢使用方式,該院設立全天候二十四小時藥物諮詢專線(02)77812123,台北縣衛生局並結合社區合格藥局,發給諮詢站標章,建立藥物諮詢網絡。 十大用藥常識 藥物開罐應將棉花及乾燥劑丟棄。 未吃完的藥不可丟馬桶或垃圾桶。 藥品開封后即不適用包裝上有效期限。 藥粉不可泡在果汁或牛奶。 飯前藥應在飯前半小時以前服用。 抗生素要依藥袋上時間服用完。 中、西藥至少間隔兩小時服用。 勿濫推薦藥物給他人。 有藥物過敏應在看診時主動告知。 慢性病藥物需按時服用。 資料來源: 亞東醫院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24 楊雅靜

頭皮屑多 飲食應清淡

Q: 我的頭皮屑多,頭皮常發癢,又容易掉髮,該如何改善? A: 掉髮的原因相當多,據門診經驗發現,大部分人都是因太忙、熬夜或壓力等原因,導致頭皮發炎、頭皮屑變多、頭皮癢,只要壓力解除,這些現象就會改善。 情緒放鬆可改善 壓力引起的急性掉髮多為廣泛性的掉髮,或是鬼剃頭;要是掉髮的速度較慢,可能造成雄性禿、老化等原因造成。雖坊間有很多標榜可減少落髮或是增加頭髮的洗髮精,但醫學上並未發現明顯有用的證據。 至於頭皮屑大多是因為壓力大,抵抗力變差時,頭皮上的皮屑芽孢菌、細菌等微生物增多所造成,只要情緒放鬆,症狀也會改善。頭皮屑嚴重時,可使用抗皮屑芽孢菌洗髮精洗頭,至於飲食應儘量清淡,少吃刺激性食物。 諮詢專家: 台北醫學大學皮膚科副教授蔡仁雨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1/25 高麗玲

長期便祕 恐有甲狀腺問題

新陳代謝科門診中,內分泌疾病患者最多的就是甲狀腺疾病,僅次於糖尿病。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安慈說明,許多女性因長期便秘、體重增加、水腫而看新陳代謝科,尤其是便秘,常有患者檢查後發現是甲狀腺問題。無論是甲狀腺低下或亢進,女性患者數是男性的4到10倍,發病年齡從10幾歲到50歲以上都有,提醒若有異常體重變化,都應盡早就醫檢查。 甲狀腺素的分泌情況一般不會放在體檢項目中,例如40歲以上每3年一次的成人免費健檢,就沒有此項目,謝安慈主任說,甲狀腺疾病多發生在女性身上,但還不需要做每年例行性篩檢,不過,若已發生過甲狀腺疾病的人,就應每年抽血追蹤檢查。而從甲狀腺低下和亢進這兩種疾病來看,亢進的症狀較明顯,但低下往往不易被發現,若體重不斷上升、聲音變啞、頭髮變粗等老化情況愈來愈明顯,趕快就醫檢查甲狀腺功能。 女易有甲狀腺問題 女性受體質、環境、荷爾蒙、基因等影響,容易發生甲狀腺疾病,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 ,據統計,甲狀腺亢進罹患比例女性是男性的10倍;甲狀腺低下罹患比例上,女性則是男性的4倍。再加上女生經常會有代謝問題,所以從青春期過後,若發現自己體重在幾周內或幾個月內有大幅變動,如5公斤以上,就應該要就醫。 低下比亢進不明顯 甲狀腺低下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像體重增加、頭髮變粗等,與老化狀況很像,甲狀腺亢進會有脖子腫、眼睛突出等症狀。謝安慈提醒,甲狀腺低下和亢進無法事先被預測,且有患者2種情況都會得到,只要曾被診斷過其中一種,都應定期檢查。 甲狀腺低下者可能需終生服藥;亢進者用藥後約2年,有6成患者可停藥 。 過度減重恐會發病 謝安慈主任舉例,有些女生為了控制體重,造成飲食不均衡、身體壓力過大,出現內分泌大亂、月經失調等情況,原本以為成功減下體重,殊不知是甲狀腺亢進所導致的體重降低,還有少數減重者出現甲狀腺低下情況。提醒若要減重,可先尋求醫師協助,檢查確定甲狀腺功能無問題,以免減重途中引發甲狀腺疾病。 低下症狀似老化 虛弱、怕冷、精神不振、肌肉痠痛、全身僵硬、抽筋、發胖、聲音沙啞或變粗、記憶力變差、聽力減退、動作遲緩、容易便秘。 亢進症狀不典型 焦慮、急躁、鬱悶、易激動、凸眼、體重減輕、怕光、易流淚、神經質、脖子變粗、甲狀腺腫大、心悸、手抖、怕熱。前述症狀不一定會出現,但體重劇烈變化時要特別注意。 70歲後功能退化 甲狀腺是位於頸部前下方的內分泌腺體,重約20克,外觀像蝴蝶的

逾50歲熟女 4成有骨質疏鬆

衛生署昨首度發布國人骨質密度官方調查,五十歲以上男、女各有四成一、二成三有骨質疏鬆症,若跌倒易在大腿骨等處發生骨折。醫師說,除愈老愈易骨鬆,許多青壯年因服用類固醇,或因胃病吃制酸劑,都易使鈣質流失,罹患骨質疏鬆症。 缺鈣引發腎結石 衛生署委託中央研究院在前年八月到去年七月間對一千一百多名成年人,以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吸收儀檢測骨密度,發現逾五十歲女性,因停經與攝取鈣質不足,四成一者有骨鬆,高於鄰近日本的二成六。 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黃兆山說,除年齡增長,愈老愈易有骨鬆,臨床發現青壯年若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抗憂鬱劑,或因胃酸逆流而服用制酸劑,骨密度也偏低。還有女子多次腎結石復發,才發現是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鈣質流失導致高血鈣與結石,骨密度也偏低。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簡任技正許景鑫呼籲民眾 從年輕起儲存骨本,多吃乳製品、魚乾等鈣質豐富食物,並適量運動與曬太陽 。黃兆山說,市售葡萄糖胺等營養補充品是針對退化性關節炎來改善,無助提高骨密度。 骨質疏鬆防治須知 多攝取乳製品、魚乾豆類、深色蔬菜等富含鈣質食品 不過量飲酒、黑咖啡或茶 戒菸、避免過瘦、適度曬太陽與運動 女性停經、男性滿65歲應由醫師評估檢測骨密度,首次自費;罹病者追蹤檢測費用健保給付 註: 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吸收儀」為準,超音波檢查僅供篩檢 資料來源: 衛生署、黃兆山醫師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1/26 甯瑋瑜

手部濕疹求診增3成 保濕防復發

秋冬氣候溫差大,是手部濕疹病患頭痛的日子,新店耕莘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志雄表示,近3個月內求診人數就比春夏多3成,也比去年同期多1成,年齡層普遍分布在20至40歲,建議患者應做好保濕與避免接觸刺激性物品,如含化學成分洗潔劑外,也可多吃益生菌調整過敏體質,降低復發率。 做家事戴兩層手套 一般常見的手部濕疹,大概可分為 接觸性皮膚炎 與 汗疱疹 2種類型 ,主要是因天氣乾冷,加遽皮膚的水分流失,而產生發癢、紅腫、水泡、脫屑的現象,或是因職業接觸過多的刺激性物質,如:美髮師長期使用美髮藥劑、技工長時間接觸汽油等化學藥劑,所累積而導致的皮膚過敏症狀。 楊志雄建議,手部濕疹患者,平時應儘量少接觸水,若遇要做家事,一定要記得先戴上一層能吸水吸汗的棉手套,外面再戴防水的橡膠或塑膠手套,減少手部直接接觸容易過敏的橡膠及減輕汗水的浸溼,且1日至少5次塗抹護手膏或凡士林來保護皮膚,可減少惡化成慢性濕疹,並依醫師指示用藥。 少吃刺激性食物 楊志雄也說,飲食上, 少吃辛辣、海鮮、菸、酒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食物引起的過敏 ,加遽皮膚的刺激,或在天冷外出時,騎車最好戴上手套、穿襪子,保護手、腳不要直接接觸到冷風,可避免手腳乾裂的困擾。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1/27

天冷打噴嚏 喝地瓜薑湯緩解

Q: 最近天氣變冷,我的鼻子就猛打噴嚏,可透過飲食來改善體質嗎? A: 天氣變冷,鼻子過敏症狀可能惡化而猛打噴嚏,平時應少吃燒烤、油炸食物,避免身體過於燥熱誘發過敏,平時應遠離塵蟎、蟑螂等過敏原,外出應戴口罩避免冷空氣刺激鼻子,減少過敏機會。 燥熱體質不宜食補 建議可用生薑約七至八片,搭配紅糖、地瓜,熬煮成紅糖地瓜薑湯,一周可飲用三至四次,或將地瓜改為紫蘇煮湯,都有助改善鼻子過敏。若因鼻子過敏常需擤鼻涕,引起口乾舌燥,建議用百合、蓮子各三錢,以兩碗水煮開後,再小火煮十分鐘,放涼後當茶飲,可緩解口乾問題。 若想以中藥進補改善鼻子過敏,需先確定為虛寒體質才較適合,燥熱體質則不宜 ,提醒應先經中醫師問診、把脈,挑選符合自身體質的中藥材。 諮詢專家: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中醫師歐景騰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1/27 沈能元

補充葉酸 木瓜小番茄最划算

葉酸被稱為「造血維他命」,是成長發育時期重要營養素,蔬果是葉酸重要來源 ,但蔬菜烹煮後易流失葉酸,可多吃水果補充。學界近期檢測國內常見水果,發現榴槤、鳳梨釋迦的葉酸含量最高,但若同時考量價格便宜、熱量較低,木瓜、聖女小番茄、柳丁、芭樂、鳳梨是最佳選擇。 積極攝取 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暨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檢測二十五種台灣常見水果,發現榴槤、鳳梨釋迦、草莓的每單位重量所含葉酸最豐富,與菠菜相當,其次是聖女小番茄、巨峰葡萄。若再同時考量葉酸含量要高、熱量與價格越低越好等三大原則,最優質前五名依序是木瓜、聖女小番茄、柳丁、芭樂、鳳梨。 缺乏葉酸影響發育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營養師楊淑如說,葉酸是製造紅血球不可缺的物質,缺乏會貧血,也影響細胞合成、修復,孕婦缺乏葉酸易流產、產下先天缺陷嬰兒。衛生署桃園醫院營養科主任施桂梅說,葉酸對兒童、青少年格外重要,缺乏會影響腦部發育,導致生長遲緩,一般人缺乏則易疲倦、虛弱、腹瀉、焦躁、心悸、頭痛等。 衛生署最新出爐的國民營養調查顯示,近四成男性與近兩成女性缺乏葉酸;衛生署也曾調查國小學童,發現二成五缺乏葉酸。施桂梅說, 葉酸普遍存在於蔬果,每天吃三份蔬菜、兩份水果就足以補充 ,一份水果等於柳丁或橘子一顆,草莓、木瓜、聖女小番茄、葡萄則是飯碗的一平碗。 施桂梅提醒,不少孩子愛吃速食、少吃蔬菜,易缺乏葉酸,家長可選擇易攜帶的橘子、奇異果等水果,讓孩子帶去學校吃; 平時則應均衡飲食,攝取各類蔬菜,搭配豆類、全榖類、酵母、肝臟等,即不至於缺乏葉酸 。 水果葉酸含量前12名 木瓜 聖女小番茄 柳丁 芭樂 鳳梨 草莓 榴槤 鳳梨釋迦 葡萄 奇異果 黃金奇異果 牛奶棗 註: 排名考量葉酸含量高、熱量密度低、公告價格低。 資料來源: 台大生化科技系暨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1/27 甯瑋瑜

防感冒過敏 童多喝鮮奶

Q:5歲女兒常感冒,期間會鼻塞、胃口差,請問這段期間飲食要注意什麼? A: 小朋友經常出現感冒症狀時,應先確定是過敏還是感冒,因為鼻塞、胃口差和有些過敏疾病的症狀很像,因此應先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可改善。 營養品無法治過敏 通常感冒約5至7天就會好,要是小朋友每次「感冒」時間都超過1周,早上會有鼻塞、流感水、打噴嚏等,半夜或跑步時咳嗽,且「感冒」時都沒有發燒,有可能是過敏疾病 。 飲食部份,建議小朋友不必特別吃或不吃某種食物和營養品,因為沒有任何一種營養品、食物、藥補,可以改善或加劇感冒或過敏體質。小朋友的飲食首重均衡,平時可多喝含高蛋白質、鈣質的鮮奶,提供足夠營養即可。 諮詢專家: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主任黃璟隆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1/28 高麗玲

「亂餵」副食品 77%嬰過早吃果泥

衛生署建議強褓中的嬰兒滿4個月起,可陸續添加米(麥)糊等副食品,但據衛生署昨發佈的國民營養調查,家長在給嬰兒吃副食品時常「亂餵」,普遍太早讓寶寶吃果泥及全蛋,太晚嘗試肉泥,前者易造成寶寶腸胃不適、過敏,後者可導致幼兒缺鐵影響智能與動作發展。 滿10個月才吃全蛋 分析該調查的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林佳蓉昨說,寶寶7到9個月可吃果(蔬菜)泥、豆腐、蛋黃泥、肉泥等固體食物,補充纖維、蛋白質與鐵質,滿10個月才吃全蛋。 但研究發現,77%寶寶過早吃果泥,恐致腸胃不適;87%太早吃全蛋,因為含蛋白,恐引起過敏;31%延遲吃肉泥,減少鐵質攝取。 6至12個月黃金期 另有逾8成嬰兒以奶瓶吸食米(麥)糊,而非以湯匙吃,延遲寶寶訓練咀嚼、吞嚥能力。 台大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慧玲說,家長要把握嬰兒6到12個月的副食品添加黃金期。 若持續以牛奶為主食,寶寶飲食偏高脂、易肥胖,缺乏纖維、鐵質等營養。 國民健康局婦幼組長黃蔚剛提醒,每 次給嬰兒試一種食物時,份量應由少至多,確定無紅疹、腹瀉、嘔吐,再繼續餵食 。 嬰兒副食品適當食用時機 4~6個月 米(麥)糊、果汁;且為訓練嬰兒咀嚼與吞嚥,建議以湯匙餵食米(麥)糊,而非奶瓶 7~9個月 果泥、稀飯、餅乾、蛋黃泥、豆腐、肉泥、魚泥 10個月以上 全蛋 註: 0~3個月的嬰兒不餵食副食品 ※資料來源: 衛生署、林佳蓉教授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1/29 甯瑋瑜

吃多動少 血糖血脂異常 成年男性一半是胖子

胖男人越來越多!衛生署昨公佈最新國民營養調查,成年男性每2個就有1個是胖子,與10年前相比,男性健康每下愈況,不但越來越胖,多項健康指標也亮紅燈,腰圍越來越粗,血糖、血脂異常比率也大增,其中又以31到44歲的男性惡化情形最嚴重。 衛生署委託中央研究院於2005至2008年間對6189名19歲以上成人進行體檢與問卷調查。上次調查是1993至1996年。 參與研究的中山大學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葉志嶸說,和10年前相較,成年男性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大於24)與肥胖(BMI大於27)比率從33%大幅提高至51%。 代謝症候群風險增 意即每2個成年男性就有1個是胖子,女性則從32%微增至37%。未來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高的代謝症候群比率,男性從13.6%提高至25.5%,女性則從26.4%提高到31.5%。 葉志嶸說,調查發現男性血糖與三酸甘油酯增加快速,但俗稱「好的膽固醇」的高密度膽固醇持續降低,以31到44歲壯年男性整體惡化狀況最讓人憂心,三酸甘油酯異常最嚴重,近6成過重或肥胖,領先其他年齡層。 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說,同樣是肥胖,男性是胖在肚子上,囤積對健康危害大的內臟脂肪,女性則以胖在大腿、臀部的皮下脂肪為主,風險性相對較低;臨床觀察,肥胖及血糖、三酸甘油酯異常的男性愛吃宵夜、零食,白飯等澱粉也吃得多,卻不運動。 甜食糕點最好少吃 體重近100公斤的民眾張俊明說:「年過30後腰圍越來越大,但就是瘦不下來。」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潘文涵建議,少吃含糖飲料與甜食、糕餅,有助避免腹部肥胖。蕭敦仁說,若要有效減重、瘦腰可每週5天每次快走半小時。 遠離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注意事項 少糕餅等精緻食物、少動物油脂,避免含糖飲料,多高纖五穀、新鮮蔬果 飲食多水煮、烘烤或清蒸,避免油炸或油煎 將體重乘以30為1日所需熱量,若想減肥,每日少攝取500大卡 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35.5吋),女性不超過80公分(31.5吋) 常量體重,避免久坐,勿一邊上網、看電視,一邊吃東西 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30下,如快走、游泳、騎單車 減肥不自行買藥服用,應就醫求助肥胖科、家醫科、中醫師等專科醫師 ※資料來源: 潘文涵教授、蕭敦仁醫師、《蘋果》資料室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1/29 甯瑋瑜

慢性病患過度進補 掛急診增2成

冬季是進補旺季,但進補要適可而止,千萬不要補過頭反而影響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劉永弘指出,入冬後氣溫下降,增加進補機會,近來發現65歲以上老人因不當進補導致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而送急診的比例,較平日增加2成。 慢性病進補要當心 劉永弘表示,因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送急診治療的老人,平日1天約30人左右,但最近發現入冬後,這類急診病人的人數明顯增加,較平日增約2成,分析其因,與過度攝取肉類有關。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林郁茹指出,由於 自然老化、遺傳、肥胖等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代謝疾病常見於老人。因此,老人在進補時必須格外注意 。 心血管病少吃參類補品 林郁茹說,對 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老人來說,進補時不要使用含參類的中藥材,因會使血壓上升,不利病情控制 ;另外,補品多含大量肉類,肉類含蛋白質,患有腎臟疾病必須控制蛋白質攝取量,而攝取量多寡因人而異,因此在進補前應先請教營養師肉類攝取量。此外, 補品湯汁鈉、鉀含量高,腎臟疾病患者喝補湯時,最好加開水稀釋後再喝 。 如果健康情況良好,林郁茹也建議進補時,肉類不要攝取過多,一餐不超過2份,每份約3支手指頭併攏的大小,同時要多補充蔬果,建議1天攝取3份,每份約一個拳頭大小。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1/30

香港腳抹藥 最好持續半年

Q:我有香港腳,抹藥好了卻又會再犯,該如何根治? A: 腳部若易出汗,或長期穿著不透氣的鞋襪,將導致腳部感染黴菌,也就是俗稱的「香港腳」。黴菌較易生長於腳指縫隙等皮膚皺摺及陰暗處,須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時間依病情嚴重度,約須三至六個月。 保持乾燥避長黴菌 香港腳容易復發,建議抹藥最好持續六個月,不應自行停藥,以便完全消除黴菌。若香港腳嚴重,將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有截肢的危險。 平時要預防腳部遭黴菌感染,應保持腳部皮膚乾燥,若有出汗應立即擦乾 ,儘量多穿著涼鞋、少穿包鞋,或穿著透氣、棉質的襪子,以避免腳部出汗、潮濕,腳部易出汗者,可隨身攜帶棉質襪子,以方便更換。 若腳指縫隙皮膚出現搔癢、水泡,應盡速就醫治療,避免黴菌擴散。 諮詢專家: 署立桃園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蕭宣文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1/30 沈能元

飯後避免趴睡 有礙消化

Q:我用餐後就很想睡,這是吃太多、吃太快,或吃的東西不對,該如何改善? A: 飯後血糖會升高,自然會有睡意,而進食的份量若較大,腦部、四肢的血液將有較多回流到腸胃道以協助消化,這也會讓人感覺想睡。 不宜立刻工作運動 其實用餐後確實需要休息片刻,不宜立刻工作或運動,最好讓身體放鬆30分鐘,不一定要睡覺,放鬆即可,和人聊天也行,但得避免身體前屈,也就是 趴著睡,這會壓迫到腸胃,有礙消化 。 至於食物種類,和用餐後是否想睡並無明顯關聯,平日用餐時則建議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這有助於消化順暢。 但若進食後經常性的昏睡,甚至搖都搖不醒,得注意腦神經功能是否有障礙,建議就醫諮詢醫師意見。 諮詢專家: 台北市營養師公會營養師賴育敏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01 邱俊吉

口腔乾燥 竟罹 猛爆性齲齒

口腔長時間乾燥,加上壓力大,即有可能在1年內嚴重蛀掉超過10顆牙齒。一位35歲電話客服人員劉小姐,過去每年皆定期檢查牙齒,最近回診時竟發現在近一年內整口27顆牙全部蛀掉,其中11顆為嚴重齲齒,必須拔除。康民牙醫診所院長盧奇業指出,此為非常罕見的「猛爆性齲齒」,患者因換工作後精神壓力過大,加上工作需要不停說話,長時間口腔乾燥,未補充水分,口腔的自然清洗作用減低,造成嚴重齲齒。 盧奇業醫師指出,該名女患者前來做牙齒檢查,但當她一張口,卻發現她滿嘴嚴重蛀牙,連過去曾補過的4顆牙齒也蛀掉,原以為該患者沒有定期檢查,才會累積齲齒數量,但翻閱病歷卻發現患者上一次檢查補牙至今不到1年。盧奇業醫師表示,1年內嚴重齲齒27顆牙,並且完全沒有疼痛,是罕見的猛爆性齲齒病例。盧奇業醫師說,患者約1年半前更換工作,每天處在極高的壓力之下,因自己有每年定期看牙1次的習慣,加上近來也未發生牙痛情形,才沒有特別注意自己口腔問題。 老師或客服易發病 盧奇業醫師說,櫃檯總機、客服人員及老師等工作,因工作時間長又必須不斷說話,一旦稍不注意未補充水分,讓口腔長時間乾燥,就有可能罹患。 建議這類高危險族群應保持口腔濕潤,最好的方式是多喝水,喝飲料或其他含有糖分的水,則更可能引發蛀牙 。 猛爆性齲齒高危險群檢測表 □ 每天喝水量在300c.c.以下(約不到1杯) □ 每天連續說話時間超過4小時 □ 壓力大、煩惱多 □ 身體抵抗力弱、易感冒 □ 每天刷牙不到2次 □ 沒有每半年檢查1次牙齒的習慣 ◎如果有5項以上,即代表為罹患猛爆性齲齒的高危險群,應特別注意牙齒保健。 多喝水口腔保濕 盧奇業醫師指出,引發猛爆性齲齒的主因是長期精神壓力過大,且該患者工作時必須不斷地講話,使得唾液分泌減少,加上患者不喜歡喝水,口腔長時間乾燥、抵抗力減弱,才導致數顆牙嚴重齲齒,最後必須拔除。 適時紓壓宣洩情緒 維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也是避免嚴重蛀牙的關鍵,盧奇業指出,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情緒容易波動,要嘗試找出自己宣洩的方式,比如對空吶喊、唱歌嘶吼,都是不錯的方式。另外,猛爆性齲齒的個案並不常見,但不少民眾並未養成每半年定期檢查牙齒、洗牙的習慣,一旦發生齲齒或產生疼痛才去看醫生,很有可能狀況已經非常嚴重,牙齒必須拔除或是做根管治療,不但拉長了治療期,也無法再恢復成原本健康的牙齒。 牙齦補牙都要檢查 盧奇業醫師提醒,一般而言牙科病患回

熟女頭暈血壓低 宜多喝水

Q:我是個40多歲女性,常頭暈,收縮壓、舒張壓各為90、45毫米汞柱,這正常嗎? A: 正常收縮壓、舒張壓應分別在120、80毫米汞柱左右。血壓偏低者,要先釐清有無腸道出血等疾病,若排除是因疾病導致,僅是單純血壓偏低,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也不須額外補充營養素。 攝取鹽份有助改善 造成頭暈原因很多,但和血壓偏低沒什麼關聯,以40多歲女性來說,較常見的是耳朵疾病,像梅尼爾氏症所引起,最好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另坐著突然站起來等的姿態性低血壓也會造成頭暈,或因壓力造成的迷走神經反射,也會造成突然冒冷汗、頭暈等不適 。 若有上述兩種原因造成的頭暈,平時可多喝水、多攝取鹽份,有助改善頭暈。 諮詢: 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楊永年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03 高麗玲

壯男愛喝酒 股骨頭壞死

許多勞工常飲用含酒精的營養補充飲料,長年下來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走路因疼痛而跛行 ,醫師已發現數起三十多歲年輕個案,因股骨頭壞死,須置換人工髖關節。醫師提醒,有飲用含酒精飲料習慣者,若出現走路疼痛等症狀,有可能是股骨頭壞死,應及早就醫。 換人工髖關節改善 收治多起病例的中壢承安微創骨科醫院院長林洋德昨表示,股骨頭是大腿骨與骨盆銜接處,是髖關節的一部份,過量飲用酒精性飲品,易致使通往股骨頭的血液循環不佳,產生缺血性壞死,股骨頭持續磨損髖關節,一走就痛,嚴重者只能置換人工髖關節來改善。 林洋德指日前即收治一名三十多歲的勞工,置換一側髖關節後,一年後另一側也出問題,再次動手術置換人工髖關節,而「這群一起工作、喝酒的勞工,常相繼發病動手術。」 亞東醫院骨科主任張至宏昨說,置換人工髖關節的勞工,年齡從三十五歲到五十五歲都有,手術本身有健保給付;置換人工髖關節後,行走、負重沒問題,但不適合跑步,因此預防最重要,平日應少喝酒精性飲料。 股骨頭是大腿骨與骨盆銜接處,當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會持續磨損髖關節,導致疼痛、行走困難,須動手術置換人工髖關節。 保護髖關節注意事項 不過量飲酒或含酒精性營養補給飲料 不服用來路不明藥物,以免長期使用類固醇,傷害髖關節 避免因外傷造成的骨折 不明原因腰痠背痛、髖關節疼痛、行走疼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 資料來源: 林洋德醫師、張至宏醫師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03 甯瑋瑜

早上運動 更能助眠

睡眠構成的影響因子複雜,一旦失眠,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也需要花功夫,怕吃藥傷身,許多失眠者會利用運動讓自己睡著,不過北醫附醫睡眠中心醫師黃守宏表示,失眠者傍晚後不應運動,且國外曾有研究顯示, 早上起床就去運動,可讓體內褪黑激素分泌周期正常化,可改善晚上的睡眠,早上運動的效果比晚上好 。 失眠時很多人一開始不會找醫師,傾向自行用各種方式解決,像是喝助眠茶飲、牛奶、酒、泡澡等,或是激烈運動讓自己累到睡著,其實有些是錯誤方法,例如睡前激烈運動或喝酒,都只能解決入睡困難的問題,但往往會在半夜醒過來,之後便難入睡。可以與醫師討論適合讓自己容易睡得好的方法,就是正確的助眠法。門診經常看到作息混亂、壓力太大,愈害怕失眠就愈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若要治療慢性失眠,藥物治療效果有限,認知行為療法可導正錯誤觀念,效果更好。 晚上運動不易入眠 黃守宏醫師提醒,國外曾有研究顯示,失眠者睡前半天、約6小時內不要做劇烈運動,以一般人晚上11、12點睡覺推估,傍晚後就不能運動。較好方式是早上起床還有陽光時運動,可讓體內褪黑激素分泌正常化,晚上也比較容易入睡。 討論錯誤睡眠觀念 醫師會與患者討論「睡眠固著觀念」,指個人對睡眠固有偏見,如很多人認為做夢就是睡不好,結果並沒失眠,卻固執自認「睡不好」。另外,有些人覺得沒睡滿8小時,白天眼皮很重,就會自我歸因沒睡滿8小時,焦慮地無法睡好。 藉測定儀找放鬆感 黃守宏醫師說明,很多人因過度緊張和焦慮,一點放鬆就期待能完全入睡,其實從生理反應仍可得知自己並未如想像中放鬆,像皮膚導電度、指尖溫度等。透過生理回饋儀指導放鬆,讓失眠者感覺生理上被測出的「放鬆值」,對應下的放鬆感覺並牢牢記住,下次失眠可嘗試各種方式直到找回真正放鬆感。 失眠者不要午睡 短暫2、3天睡不好或失眠的人,白天會有精神較差的情況,適時在白天補充睡眠但不超過1小時,可以慢慢調整回來,但失眠情況持續更久例如超過1個月時,小心可能已成了慢性失眠情況,這時白天的補眠是不被允許的,反而會讓夜晚睡眠品質更差。 失眠逾1個月就醫 失眠2、3天後影響白天精神狀況,且自行嘗試助眠法後仍無法回覆,就應看醫師。 一般所稱慢性失眠,通常是指睡不好的情況超過1個月,此時一定要就醫 。睡不好的定義有兩方面,大多是主觀影響,自覺晚上沒睡好、白天想睡覺;客觀因素是旁人說晚上翻來覆去、打鼾、中斷呼吸等,但自己覺得還好,建議找醫

愛吃麻辣 胃出血增2成

秋冬季節是消化性潰瘍的好發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內科醫師呂敏吉表示,最近因胃出血而就診人數就比夏天增加2成,多數是因為食用麻辣鍋、酒等刺激性的食物有關。呂敏吉提醒,氣溫下降也會降低免疫力,免疫力差的人如逾65歲的老人更應注意3餐定時定量,多攝取蔬果及益生菌,有助改善腸胃疾病。而有5大因素易加劇胃潰瘍發生,如食用過量的刺激性食物,或濫用止痛藥、不正常的飲食習慣、生活壓力,以及季節性的變化等,要特別留意。 7分飽 3餐定時定量 如果改不了吃麻辣鍋的習慣,建議可隔2周至1個月以上吃1次,每次維持在吃7分飽的狀態 ,但若己有腸胃問題的人,就應該徹底改掉此習慣。另外,3餐要定時定量,除不要暴飲暴食增加胃負擔外,也勿因忙碌而空腹不食,反而容易促使胃液因空腹侵蝕到腸胃影響消化能力。 攝取蔬果與益生菌 平時多攝取不同種類的蔬果,可預防疾病的發生及增強免疫力,也可多攝取優酪乳、乳酸菌膠囊等益生菌食品,像 優酪乳1天可維持喝200至300c.c左右,可增加腸胃蠕動及腸胃中的好菌 。 少吃刺激性食物 少吃高油脂、高膽固醇的動物性內臟與刺激性的食物,如炸物、豬心、豬腸、雞皮、肥肉、咖啡、菸、酒等食物,以免增加腸胃的負擔,以及罹患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如血管栓塞。 可觀察大便顏色 平日可從觀察大便判斷,如解黑便,便色如瀝青,表示身體的血紅素即速下降,需儘快就醫檢查是否罹患12指腸潰瘍或消化道系統的疾病,若解灰便,則需留意肝膽問題,解紅便,則應留意痔瘡問題。 避免吃止痛藥 未經醫師指示,應該避免常吃止痛藥或阿斯匹靈等藥物,雖然 阿斯匹靈在醫學上具有保護心血管疾病的用途,但過度食用對胃來說,反而容易造成胃的負擔 。 細嚼慢嚥 運動助消化 細嚼慢嚥有助腸胃消化,也可避免吃下過多食物,增加腸胃負擔與肥胖的風險;透過適當的緩和運動,如騎腳踏車、散步、打羽毛球等,也有助消化與健康, 但千萬不可在飯後30分鐘內,做劇烈運動或躺在床上看電視,以免影響消化。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04 林雅芳

不忌口 不運動 痛風病患 半月增3成

天冷是吃火鍋旺季,不忌口的痛風患者紛紛發病,近兩周門診病患增3成,且多是中廣身材的青壯年男子。據衛生署昨發布國民營養調查顯示,青壯年男性痛風盛行率十年來呈現倍數增長,目前約每12名男性就有1人痛風,提醒民眾除要避免內臟等高普林食物,也要避免高油、含糖飲食,以防痛風上身。 宏恩醫院痛風治療中心主任陳峙仰昨說,最近吃火鍋人多,門診中痛風病患跟著增加約3成,多是20、30歲男性,他們腳背紅腫熱痛,無法行走。還有高中、大學男生腳踝腫痛,以為扭到,就醫抽血才發現是痛風,「患者普遍腰粗,嗜火鍋與含糖飲料,不愛運動。」 10年來男病例倍增 衛生署昨也發布最新國民營養調查,該調查是委由中央研究院進行,在2004到2008年間對6000多名成人進行問卷、體檢與飲食回顧,發現國內男性痛風盛行率,從10年前的 4.74%升至8.21%,每12名男性有1人痛風。19至45歲青壯年男性更是倍增,從3.4%升為7.2%。45歲到65歲男性從4.5%升至 8.9%。 衛生署分析發現,痛風危險飲食是內臟、碳酸飲料等,保護食物是瘦肉、黃豆、豆奶、奶、蕈類、蔬菜、咖啡等。陳峙仰說,「 很多患者不敢吃黃豆、香菇,但這類食物屬中普林,適量吃無礙。且光控制普林攝取,無法降太多血中尿酸,重點在避免高熱量飲食 。」 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金美雲解釋,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形成尿酸鹽結晶沈澱關節,引起痛風。太油、太甜的飲食與飲酒,會阻礙尿酸排出體外,因此肥胖者易痛風。 應定期就醫驗尿酸 陳峙仰說,腹部肥胖男性(腰圍過>90公分)痛風風險是正常腰圍者的4倍,有痛風家族史、腹部肥胖者,應定期就醫驗尿酸。 痛風防治注意事項 避免高熱量食物,如高油、高糖食物,烹調應選擇植物油 少內臟、濃湯等高普林食物 遵照醫囑、定期用藥 避免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 多喝水、避免喝酒,不暴飲暴食,適度運動,避免勞累 有痛風家族史或肥胖者,應定期檢測尿酸 可冰敷紅腫疼痛部位,忌用力按摩,忌服含阿斯匹靈林成份止痛劑,以免增加血液尿酸值惡化病況 資料來源: 陳峙仰醫師、衛生署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05 甯瑋瑜

婦嘴角潰瘍 竟染念珠菌

一名婦人習慣舔嘴唇,日前嘴角出現潰瘍,她自認是缺乏維他命,但連吃1個月維他命後,病況並未改善,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感染念珠菌,使用抗黴菌藥物才痊癒。醫師提醒,念珠菌喜歡潮溼環境,常舔嘴唇者,若嘴角出現潰瘍,應留心遭念珠菌感染。 嚴重恐吞嚥困難 收治病例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這名50多歲婦人,就醫時指嘴角潰瘍已1個月都沒好,吃維他命也沒效,經檢查是念珠菌感染,經開立2周的抗黴菌藥物治療後才痊癒。 潘企岳說, 念珠菌是黴菌一種,喜歡潮濕環境,而婦人習慣舔嘴唇,嘴角長期濕潤導致感染,若不及時使用抗黴菌藥物,念珠菌恐一路感染至口腔、食道,造成吞嚥困難等併發症 。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鄭惠文表示, 多數人的嘴角潰瘍,是因缺乏維他命B群所致,這是因維他命B群可幫助皮膚上皮細胞生長,但若是念珠菌感染造成的潰瘍,則需使用抗黴菌藥 ,且平日應少舔嘴唇。 嘴角潰瘍注意事項 少舔嘴唇,避免嘴唇長期濕潤,容易導致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所導致的嘴唇潰瘍,須以抗黴菌藥物治療 維他命B群有助皮膚上皮細胞生長,平日可多吃富含維他命B群的糙米、燕麥等食物 嘴角潰瘍逾2周未癒時,應懷疑為念珠菌感染,盡速就醫 資料來源: 潘企岳醫師、鄭惠文醫師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05 沈能元

常用洗染產品 恐落髮

Q: 坊間有洗髮又可染髮的產品,真有這麼神奇嗎?常染髮是否不利健康? A: 洗、染可同時完成的產品,通常內含染劑等化學成分,但濃度較永久性染髮劑稍低,效果較短,所以應不至於全身性吸收而引發癌症,但因染髮效果只能持續二到三天,必須不斷使用,長久下來仍可能引發接觸性皮膚炎,頭皮毛囊恐受傷,最終導致落髮。 一般建議每週使用一次這類洗染產品即可, 永久性染髮則是三個月一次,太密集頻繁使用此類化學刺激物,可能造成頭皮過度刺激、過敏,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紅腫、凸起丘疹等頭皮炎症狀 。 過敏體質應避免 尤其體質容易過敏、頭皮有傷口、頭皮屑、糖尿病、腎功能較差者,都應避免使用,若使用後發現頭皮屑增多、頭皮癢,應立刻停用,以免繼續刺激頭皮。 諮詢專家: 皮膚科開業醫師趙昭明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07 許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