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1的文章

熱敷腰腹促循環 防腿抽筋

入冬後溫度漸低,復健科主任姜義彬表示, 天氣冷肌肉收縮、緊繃,血液循環也變差,易因此抽筋,並以小腿抽筋最常見 ,除了睡覺未注意保暖如沒穿長褲、踢被子等使腿部著涼引發抽筋,末梢循環差、肌肉薄、因老化導致血管細小及硬化的65歲以上老人也較易抽筋,骨質疏鬆患者的抽筋機率也較高,推估是血中鈣質不足導致。 伸展動作助放鬆 姜義彬主任指出,將熱敷墊或用毛巾包覆暖暖包置於腰、腹部,能促進腰腹及下肢血液循環,外出時穿衛生衣、褲或內搭衣、褲加強保暖,或將暖暖包放入外套口袋暖和肚子,減少抽筋機會,睡前可喝杯溫熱開水,讓身體變暖和,平時可做伸展動作,如平躺或坐好後將雙腿伸直,再輪流慢慢勾左右腳尖至肌肉感覺放鬆,避免肌肉長時間處於收縮狀態,也有助預防抽筋。 硬拉腿部易受傷 泡腳也能促進腿部血液循環,溫度較體溫略高、帶溫熱感,時間約15~20分鐘,泡完、擦乾後盡速將捲起的長褲管放下及穿襪子保暖,但 末梢感覺遲鈍的糖尿病患及有足部周邊血管病變者不宜泡腳,以免燙傷或腿、足部肌肉因熱能加速耗氧使症狀加劇,出現疼痛、潰瘍等 。若發生抽筋宜熱敷、輕輕按摩,待症狀自然減緩,勿硬拉腿部,以免過度拉扯使肌肉受傷,嚴重甚至可能導致肌肉破裂。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2/06

半邊臉和身體麻 恐中風前兆

神經內科主任莊毓民醫師表示,冬天血管較收縮、血壓易升高,易提高中風的風險,他在上月門診發現,因中風住院患者從每天平均30床增加到50床,提醒民眾尤其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應注意中風危險因子並積極控制。若 有不明頭暈、暈眩到走路都走不穩,或半邊臉和手腳同時感到麻麻的,可能是中風前兆,最好趕緊就醫,讓醫師評估是否有中風的風險,及早預防、治療。 黃金3小時內就醫 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中風為國人10大死因第3位,可分為腦血管阻塞引起的腦梗塞和腦血管破裂造成的腦出血,國人中風以前者最常見,約佔7成,莊毓民醫師指出,現有血栓溶解劑,若能在患者中風3小時內注射,有1/3可減少因腦中風產生的嚴重併發症,如癱瘓、失語等。 宜牢記FAST口訣,助判別腦中風症狀,也就是 F(Face) :顏面表情出現不對稱; A(Arm) :兩手抬高平舉,其中一手無力下垂; S(Speech) :講話口齒不清、一句話都講不好; T(Time) :記下患者發作時間,在3小時內送醫。如符合以上3種症狀,腦中風可能性達8~9成,應立即打119叫救護車,於黃金3小時內送醫,爭取治療時間。 控制中風危險因子 莊毓民醫師表示, 中風危險因子包括 65歲以上年長者 、有 高血糖、高血壓或高血脂 的三高患者及抽菸、心臟疾病如心臟瓣膜缺損等, 提醒如有三高問題,應遵從醫囑,調整飲食、運動,並按時服藥,平常作息宜規律、少熬夜;另避免抽菸和大量飲酒,飲食採少鹽少油、低脂高纖,並養成規律運動。此外,有些人冬天水會喝得較少,建議每天喝約1500~2000c.c.開水,以免缺水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腦中風的危險。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2/10

防併發症 糖尿病患求診要3問

根據衛生署統計,全台的糖尿病人口約為140萬,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醫師表示,醣化血色素是血糖控制是否良好的依據,約有64%糖尿病患的醣化血色素皆高於標準值7%以上,顯示多數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爆發慢性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功能衰退等,建議患者每次求診時要「3問」,詢問自己是否有糖尿病護照,以確定血糖等相關數值在控制範圍內; 詢問醫師自己1年內是否曾檢查 眼睛、腎功能 ;以及是否有 神經系統 方面的病變 。 傷害血管與神經 游能俊醫師表示,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嚴重可能會引發昏迷、甚至死亡,但這類病例不常見,最普遍的是引發慢性併發症,其中又分為血管與神經系統,若病發於大血管可能會中風、心肌梗塞,小血管則會導致視網膜病變、腎功能衰退;神經系統則會導致末梢神經麻木、勃起功能障礙、頻尿等。游能俊醫師表示,這些併發症中,由於視網膜、腎功能病變前患者完全沒有感覺,經常一發病就失明或是已需洗腎。為預防併發症,游能俊醫師提醒糖尿病患最好是每次回診時要「3問」。 僅3成患者檢查 首先要問自己是否有糖尿病護照,這本護照中包括血糖控制標準、醣化血色素等紀錄,可向各縣市醫療院所、衛生所索取;另外,也要問醫師自己1年內是否曾進行眼睛、腎臟檢查,是否曾檢查神經系統。游能俊醫師表示,根據健保局資料顯示,僅有3成糖尿病患每年定期檢查眼睛、腎臟、神經系統,建議要「3問」才能提醒自己定期檢查,預防併發症。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2/05

胸痛半小時 恐罹心肌梗塞

天氣變冷、溫差大易使血管收縮,會造成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因而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飾演《海角7號》中茂伯一角的林宗仁,日前就突然因心肌梗塞過世。心臟內科醫師邱俊仁表示,每年一到秋冬,心肌梗塞的患者就會明顯增加,若發現血管堵塞70%以上就要考慮使用心臟支架,其中新一代的抗體塗層支架的血管再狹窄率僅10%~20%,且只需服用1個月的抗凝血藥物,有利於需再動其他手術的患者。邱俊仁醫師提醒, 心肌梗塞猝死的機率很高,若胸部悶痛長達半小時以上就要注意,同時也要多保暖 。 邱俊仁醫師表示,心臟支架分為3種,最早的傳統支架雖然健保全額給付,但由於血管再狹窄率大於40%,因此已逐漸被後續推出的塗藥支架與抗體塗層支架取代,這兩種支架的血管再狹窄率皆為10%~20%,健保部分給付後同樣需自費5~6萬,但最大的差異在於術後吃抗凝血藥時間的長短,塗藥支架需服用1年,抗體塗層支架僅需服用1個月,可較快進行其他手術。由於許多使用心臟支架的患者,大多同時有其他慢性病,因此後續能否再動其他相關手術便相當重要。 發作即猝死 邱俊仁醫師表示,心肌梗塞的致死率很高,許多人第一次爆發心血管疾病就是心肌梗塞,根據統計,約有20%~25%的患者會因心律不整而猝死,高危險族群要特別注意。 吸菸者易得 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患者,有相關家族史,或吸菸等習慣。另外,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或更年期,都要提高警覺。 秋冬易爆發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資料顯示,秋冬、季節轉換時,心肌梗塞猝死人數冬比夏增3倍。邱俊仁醫師表示,溫差大會使得血管收縮,因此容易引發心肌梗塞。 胸痛要小心 心肌梗塞的胸悶胸痛症狀相當劇烈,會感覺胸部中央猶如有石塊壓迫一般劇痛,且時間會持續半小時以上,休息後也沒有改善,若有這些症狀,就要趕緊就醫瞭解。 應定期檢查 若屬危險族群,但尚未出現胸痛等症狀,除要定期追蹤原有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之外,建議每年要到心臟內科檢查一次,若是已有胸痛症狀,更要進行心血管相關檢查。 選心臟支架 若發現血管已有70%以上的阻塞,可進行心臟支架手術,可選新一代的抗體塗層支架,血管再狹窄率僅1~2成,且僅需服用1個月的抗凝血藥物,有利於需合併其他手術的患者。 天冷要保暖 邱俊仁醫師提醒,天氣冷要特別注意保暖,以免溫差大引起血壓激烈

光吃蔬菜少喝水 加重便祕

秋天氣候偏乾,中醫師洪義圖表示,秋燥易傷肺,肺又與大腸相表裡,因此秋天較易有便祕問題,可多吃潤肺食材改善,如山藥、蓮藕、黑或白木耳、水梨等,營養師李佩霓指出,山藥、蓮藕的纖維質含量高,但屬於澱粉,若多吃,飯類也應隨著減量,而木耳、水梨屬於蔬果類,應把握份量和多樣性、不要偏食;她也提醒, 光吃蔬菜,水份卻攝取不足,易使糞便乾硬、難解,反會加重便祕症狀。 纖維水分 缺一不可 李佩霓營養師解釋,蔬菜、水果皆含有豐富纖維質,可幫助腸道蠕動,不過因纖維質會吸收腸道水分,若喝水不夠,易使糞便乾硬、難解,尤其是蔬菜的纖維質較粗、水份含量又沒水果高,萬一喝水不夠,就很容易有便祕情形,提醒一天至少要喝1500~2000c.c.的開水才足夠;至於蔬果的建議攝取量,可參考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水果2~3份,一份約1拳頭大,蔬菜至少3碟,一碟約100克。 黑棗優格 有助排便 李佩霓營養師透露,助排便可吃黑棗或買現成的黑棗汁,或每天吃1~1.5杯優格,因黑棗對促進腸胃道蠕動具有很好的效果,優格則可增加腸道的好菌。優格最好選低脂、沒額外加糖較健康,若吃了優格,再搭配1杯240c.c.低脂牛奶,一天乳製品攝取就足夠;黑棗一天最多2顆。 李佩霓營養師也提醒,針對反覆性便祕、便祕超過1周者,或是飲食、喝水皆做調整,便祕仍無改善,且合併有肚脹、食慾跟皮膚變差、口臭等,最好至大腸直腸科就醫,醫師會視患者狀況投以瀉劑、軟便藥、灌腸等方式,千萬不要自行購買瀉藥,以免依賴藥物。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0/20

4惡習成漏尿導火線

台灣約有130萬名尿失禁患者,婦產科醫師蕭詠嫻表示,多數人認為尿失禁是老年人的問題,其實年輕女性若是平時生活習慣欠佳,也可能成為漏尿的高危險族群,包括 長期便祕、久坐不運動、體重過重、常喝茶或咖啡 ,這4種惡習都會造成腹壓增加、或是過於刺激膀胱,雖然當下並無感覺,但未來可能成為漏尿的導火線之一 。 蕭詠嫻醫師表示,造成尿失禁的原因很多,但臨床常見有2種,分為骨盆腔結構鬆弛引起的應力性尿失禁、與膀胱肌肉太常收縮導致的急迫性尿失禁,大多數患者都羞於啟齒,除非很嚴重才願意求診。其實只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輕微可藉由運動、服藥來緩減症狀,嚴重則可考慮手術,如果不願意手術,可以使用漏尿專用的護墊,但也要勤於更換,以免造成感染。 應力性尿失禁 便祕風險高 蕭詠嫻醫師提醒,年輕人若是平常生活習慣不佳,例如長期便祕、體重過重,會使得腹壓過大增添未來應力性尿失禁的風險,另外,久坐不運動會使得身體肌肉迅速失去彈性,也是風險之一。 產後先評估 自然產後初期可能會有漏尿情形,但1~2個月內就會改善,若是超過2個月仍持續漏尿,便建議至婦產科求診。蕭詠嫻醫師表示,並非每個自然產婦都一定會漏尿,主要是依個人骨盆腔肌肉是否有彈性而定。 可手術治療 若尿失禁情況嚴重,可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常見的是尿道懸吊手術,以吊帶支撐尿道,避免因腹壓增加而不自主漏尿,視患者不同採半身或全身麻醉,手術約半小時,住院休息3~4天即可,術後可改善病況7成。 生產致鬆弛 應力性尿失禁多發生於更年期與自然產婦女,主要因荷爾蒙驟減、自然產時造成骨盆腔結構鬆弛,若是腹部突然用力,例如咳嗽、打噴嚏、跑跳或提重物時,就會不由自主的漏尿。 多收縮肌肉 不管自然產婦女、或更年期婦女,只要常訓練骨盆腔肌肉,就能改善漏尿情形。先像憋尿般的收縮骨盆底肌肉,5秒後放鬆5~10秒為1次,每回做15~20次,1天做3回以上,至少持續練習3個月。 用漏尿護墊 如果訓練骨盆腔肌肉效果有限,又不想藉由手術治療,蕭詠嫻醫師建議可使用漏尿專用護墊,較一般的衛生棉墊,不會散發尿味,又比成人用尿布方便使用,但仍要記得勤加更換,以免造成陰部感染。 急迫性尿失禁 勿刺激膀胱 急迫性尿失禁也就是俗稱的膀胱過動症,是因為膀胱肌肉不由自主收縮造成頻尿、甚至漏尿,年輕人與老人都可能罹患,目前原因不明,僅知若經

壞飲食習慣 引爆脂肪肝

內科部肝臟中心主治醫師張涵郁根據門診觀察發現,不同族群導致脂肪肝的飲食習慣不太一樣,年輕人多半是愛吃速食、甜點甜飲等;上班族則是三餐不定時、晚餐太晚吃和常吃消夜;而媽媽則是因勤儉,怕浪費常把「菜尾」吃完;老人家是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加上關節退化,導致不方便運動,使脂肪肝雪上加霜,她提醒應戒除上述不良飲食習慣,並多運動,才能防止引爆脂肪肝。 張涵郁醫師表示,現代人吃太好又少動,導致脂肪肝發生率提高,發生年齡也有下降趨勢。 想預防脂肪肝,應少吃甜食和油炸、燒烤等食物,晚餐最晚在晚上8點前吃完,飲食清淡並戒除吃消夜的習慣。 當肝臟含脂肪量在5~10%時屬 輕度脂肪肝 ,脂肪量在10~15%時是 中度脂肪肝 ,脂肪量大於30%時為 重度脂肪肝 ,若已到中度就應積極減重、少吃多動,以免脂肪肝演變成肝發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需同時定期追蹤,每3個月抽血驗肝指數、每6個月照1次腹部超音波。 罹患年齡下降 過去罹患脂肪肝的族群以40~60歲中老年人為主,但近年不乏年紀輕輕約20、30幾歲就罹患脂肪肝的患者,推測跟其飲食偏好油膩、甜食及嗜吃消夜有關,導致大量脂防囤積在肝細胞。 除疲勞無症狀 脂肪肝除疲勞外,無其他明顯症狀,易被忽略,增加肝病變風險。患者常合併血糖偏高、高血脂、高膽固醇、腰部肥胖或體重過重等。建議每年健檢,發現肝功能指數過高,可再做腹部超音波。 飲酒也會引起 過度喝酒也會引起脂肪肝,稱為 酒精性脂肪肝 ,若沒有及時禁酒,可能導致肝臟纖維化,近一步發展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 每週運動5次 民國85年提出的「運動333」已不適用,99年最新標準「運動357」,也就是每次運動應達30分鐘,每週5次,運動時每分鐘心跳數應達最大心跳數的7成,大約是感到有點喘,但還能說話程度。 晚餐8點前吃 晚餐太晚吃、吃消夜等,都易增加肝臟負擔 ,建議晚餐最晚在晚上8點前吃完、吃7~8分飽就好,有助肝臟在晚上好好休息,且一天中應以晚餐吃得最清淡、中餐適量、早餐最豐盛。 戒吃消夜習慣 若不得已要吃消夜,可吃一點清淡食物墊胃,如地瓜粥、青菜等,且吃完後可散步10分鐘,幫助消化,避免直接上床就寢,如此易囤積脂肪於腹部,長久下來,也會增加罹患脂肪肝的風險。 少油脂和少糖 少吃自由基高的食物如燒烤、油炸等,精緻甜食如糕餅、脂肪含量高等食物

女嬰肚脹如排球 乳糖不耐症惹禍

小兒科醫師盧英仁表示,近日收治一名1個多月大的女嬰,因肚子鼓脹大到像顆排球,皮膚還冒出青筋,宛如懷了「鬼胎」,父母著急地帶來就醫。經詢問瞭解女嬰從出生就一直喝母乳,且長期有肚子脹情形,每天解高達10次以上的水便,驗大便檢查確定為乳糖不耐症。 被誤診為腸胃炎 該名女嬰在別家醫院就醫時,一直被誤診為腸胃炎,每吃完止瀉整腸藥物,就稍微改善,但一中斷又開始腹脹、拉水便。盧英仁醫師指出,女嬰到醫院時,肚子鼓脹跟球一樣,還嗜睡、活動力變差、食慾低落,體重掉到2.5公斤,相較出生就有3公斤,體重不增反減;經採點滴給藥和肛門塞劑,促進腸子蠕動,並改喝不含乳糖的配方奶後,女嬰肚脹、解水便的症狀改善,體重也穩定增加。 盧英仁醫師解釋,會有 乳糖不耐症,是因體內缺少乳糖酶,而乳糖在消化道中需乳糖酶作用,才能水解消化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後被人體吸收 , 若體內缺乏乳糖酶,則攝入的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還會滯留腸道,使腸蠕動異常,造成脹氣、腹瀉、放屁、腸絞痛等症狀 。 母乳也含有乳糖 盧英仁醫師指出,據臨床統計,約1成的嬰兒有乳糖不耐症, 母乳和配方奶都含乳糖 ,若發現孩子每次喝完奶後都有持續肚子脹的情形,且一天解超過10次以上水便,體重沒有正常增加,最好帶至醫院檢查是否有乳糖不耐症。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0/11  

肩膀最易痠痛 旋轉肩關節預防

中醫針傷科醫師黃新家表示,門診常見許多因肩膀痠痛求診的患者,如上班族、學生,多半是長期採不良姿勢用電腦或看書,造成肩膀痠痛;至於勞動工作者,多是因施力不當、重複同個動作如刷油漆,造成肌腱、韌帶髮炎,而引發肩膀痠痛。 建議從調整日常姿勢,及多做旋轉肩關節體操來預防。 不聳肩 手平放桌上 黃新家中醫師表示,打電腦時頭部和脖子前傾,易造成聳肩,導致肩膀肌肉攣縮,提醒坐時應保持上半身挺直、肩膀放鬆,並調整椅子高度,讓手肘剛好平放在桌上,可避免增加肩膀壓力;此外,搬重物、長時間刷油漆或跪地擦地板等,都可能使肩膀拉傷,提醒可用推車輔助,每勞動30~40分鐘就休息一會。另可用熱毛巾熱敷痠痛部位15~20分鐘,1天可熱敷2~3次,有助放鬆肌肉、舒緩痠痛。 以畫圈旋轉肩關節 除此之外,黃新家中醫師建議,有空時不妨多做旋轉肩關節的體操,促進氣血循環,也就是吸氣時肩膀往上提,吐氣時向後以畫圈方式旋轉肩關節,可先往後旋轉幾圈再往前,次數不拘,注意動作要放慢,才可達到舒展效果,並增加肩膀肌肉耐力,此動作不管是坐著或站立都可做。 若經過休息、熱敷,肩膀痠痛仍未改善,且持續3~5天以上,最好至中醫傷科或復建科做診斷治療。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0/06

乳糖不耐 吃黑芝麻補鈣

根據美國國家醫學會期刊資料顯示,有色人種較白人更易乳糖不耐,其中以亞洲人最明顯。張亞琳營養師表示,乳糖不耐者喝牛奶易脹氣或腹瀉,有些人因而不喝牛奶,恐導致缺乏鈣質,應多補充其他高鈣食物,如黑芝麻。另外,攝取過多鹽分或肉類易使鈣質流失,要儘量避免。 張亞琳營養師表示,乳糖不耐是指小腸黏膜的消化酵素乳糖酶不足,而乳糖是牛奶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因此乳糖不耐者,一喝牛奶就易脹氣或腹瀉,更要注重鈣質的攝取。張亞琳營養師表示,每日鈣質建議攝取量6歲以下兒童為600毫克,7~9歲為800毫克,10~12歲及成人為1000毫克,13~18歲正值成長關鍵期,增加為1200毫克。若有 乳糖不耐問題,可改吃黑芝麻、豆製品等高鈣食物。 從少量喝起 張亞琳營養師表示,若有乳糖不耐問題,其實可以先從少量牛奶喝起,藉此逐漸刺激乳糖酶分泌,之後再慢慢增加牛奶份量,有些人便會逐漸減少脹氣、腹瀉等症狀,但有些人仍舊無法改善。 缺鈣易骨鬆 牛奶富含鈣質,若因乳糖不耐無法喝牛奶,又沒有多補充其他含鈣食物,兒童易骨骼發育不全或影響長高,成人則易有骨質疏鬆問題,孕婦缺鈣則除了本身易骨質疏鬆,也會影響胎兒未來骨骼、牙齒的發展。 黑芝麻高鈣 每100公克牛奶含100毫克的鈣質,若是高鈣牛奶則含110~120毫克,而每100公克的黑芝麻含1456毫克的鈣質,屬含鈣量很高的食物,可灑在飯上或加入豆漿一起喝,或是製作成芝麻糊。 1日高鈣餐 張亞琳營養師特別設計乳糖不耐患者的高鈣菜單,只要1天中吃進以下食物,就能攝取約1000毫克鈣質,13~18歲青少年可再多增加一些份量。若無乳糖不耐問題,可再多喝1~2杯240c.c.的牛奶。 高鈣菜單 深色蔬菜(芥蘭菜、皇宮菜、紅莧菜等)4碗+豆製品(五香豆干、小方豆乾等)3塊+黑芝麻2湯匙+糙米飯1碗 少肉少鹽分 若是平時攝取過多動物性蛋白質,如肉、海鮮等,會造成人體內的鈣質容易流失,另外,口味太重、攝取太多鹽分也會加速鈣質流失,因此飲食要儘量均衡,不要偏食、調味也要清淡一些。 飯後不喝茶 張亞琳營養師表示,飯前、飯後1小時內應避免喝咖啡或茶,因為咖啡因也會加速鈣質流失,建議飯前、飯後可改吃水果,還能增加鐵質的吸收。 謹慎選鈣片 外食族可考慮服用鈣片,選鈣片時要注意劑量,建議不要選每錠鈣質含量超過600毫克的鈣片

坐學步車暴衝 不利發育又危險

許多父母為讓寶寶盡快學會走路,在孩子未滿9個月大、尚不會扶著站,就提早讓他使用學步車,又稱螃蟹車,小兒科醫師盧英仁警告,跳過6~8個月大學爬階段,不利掌管平衡、感受空間概念的前庭覺發展,還可能讓下肢負擔過重,使O型腿更明顯;且許多家長常把幼兒放在學步車,就去忙別的事,稍不注意,學步車可能暴衝導致翻倒、撞到、跌落等,提醒即使小孩放學步車內,大人也應在旁看顧。 9個月大後才可用 盧英仁醫師表示, 應讓孩子在自然時程下學爬、學站、學走,一般6~8個月學爬、9個月可扶著站、10~11個月能自行站立,並在扶東西或大人牽引下學走,通常1~1歲半,多數幼兒學會走路。 如使用學步車,應等9個月大、已會扶著站再用,且推的比坐的學步車好,因前者可分擔上半身重量在學步車上,後者幾乎是下肢承受全身重量。 盧英仁醫師指出,9個月大後開始學走,若幼兒在學走過程中,扶著走都走得很好,一放手就跌倒,大多是懼怕,可讓孩子用推的學步車作輔助,或讓孩子踩在大人腳背上,大人雙手拉孩子雙手,踩蹲低姿勢牽引、鼓勵孩子學走,不一定要用學步車,又可增進親子感情。 孩子在學步階段,活動力和範圍大增,常易發生意外,盧英仁醫師建議,應注意地點是否安全並將危險物收好,家長要在旁看顧。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09/06

亂吃護膝保健品 小心補出月亮臉

許多人保養膝關節,常聽信親朋好友介紹吃中藥偏方,或購買地下電台賣的保健食品,骨科醫師劉大永提醒,這些產品可能添加類固醇、止痛成分,讓病人短時間吃了有症狀減輕錯覺,但長期下來對膝關節無益,還可能產生副作用,門診就曾有從中南部北上求診的老人家,長期吃地下電台賣的黑藥丸,疑添有類固醇,結果膝關節非但沒好轉,還浮腫變形,另產生月亮臉、皮膚變薄等後遺症。 膝蓋痠軟 應就醫 劉大永醫師表示, 膝蓋承受身體絕大部分的重量,一旦受傷、退化,會使活動力下降,從而衍生各種代謝、心血管相關疾病 ;若膝蓋出現痠軟、疼痛、無力等,最好就醫,切勿亂吞服保健品。平常則可從減少負重、少做會增加膝蓋負擔的活動及多訓練下肢肌力,來預防膝關節退化。 像是體重過重、抱小孩、提或搬重物等,都會增加負重,首先建議減重,控制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在18~24的理想範圍,此外,抱小孩出門改成用嬰兒推車,別長時間用手提菜、搬重物,可改用推車,爬山選坡度平緩的小山;並避免增加膝蓋負擔的活動或姿勢,如長時間蹲和跪、上下樓梯。 平常坐在椅子上時,可輪流將小腿舉起伸直、勾腳尖停留3秒每天做100~200下,另每天騎30分鐘的室內或室外腳踏車,可增加腿部和膝蓋力量,不過若是騎室內腳踏車,膝蓋較差者,就別設阻力和坡度,別騎太快,騎到略喘、流汗即可。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08/29

超時工作少動少睡 體脂率易超標

肥胖研究學會日前公佈一項調查,發現4成上班族體脂率超過標準值,且上班族若經常超時工作,體脂率愈易超標。家醫科葉姿辰醫師推測原因應是上班族若常加班工作,運動與睡眠時間就會減少,且由於工作壓力大,可能較容易暴飲暴食,因此才造成體脂率超標,建議加班時有機會就要起身動一動,而且飲食儘量清淡,並保持固定的運動習慣。 新陳代謝變差 體脂肪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體脂率是指身體成份中,脂肪組織所佔的比率。30歲前男性體脂率大於或等於20%、女性大於或等於25%,代表體脂率超標;30歲後男女體脂率標準則分別變成25%與30%。 根據肥胖研究學會調查顯示,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的上班族,每2人就有1人體脂率超標,顯見超時工作與體脂率超標相關。葉姿辰醫師表示,上班時間愈長,代表坐在辦公桌前時間也愈長,活動時間相對較少,易造成新陳代謝變差,進而影響脂肪代謝,容易造成體脂率超標,可能引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長期下來對身體造成極大負擔。 要有充足睡眠 若經常加班,建議找機會多活動如走樓梯代替搭乘電梯、多散步等,葉姿辰醫師也提醒,要有充足睡眠,美國曾有研究指出,睡眠和體脂率也有相關,睡愈少可能容易攝取更多熱量,因此體脂率愈易超標,平時除了量體重外,最好也測量體脂率,同時多運動,飲食少油少鹽。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5/28

夏季輕忽保養 7成復發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大多數民眾普遍認為秋冬乾燥氣候較易發作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科醫師卓玉麗表示,其實夏季才是最易復發的季節,約有6~7成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在此時發作,主要是因為夏季炎熱流汗容易刺激皮膚發癢,蚊蟲叮咬也會使異位性皮膚炎症狀變得更加嚴重,若是輕忽保養,就會使病況更惡化。 卓玉麗醫師表示,台灣約有10%~20%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因除了天生體質之外,後天環境也是關鍵之一,若是天氣太乾燥、或炎熱導致大量流汗,容易刺激皮膚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出現乾癢、紅腫等症狀。相較於秋冬,大多數人夏天時都比較輕忽異位性皮膚炎,其實夏天是最難照顧肌膚的季節,包括流汗、蚊蟲叮咬都容易引發異位性皮膚炎。 夏季易復發 卓玉麗醫師表示, 一年四季都可能引發異位性皮膚炎,如果天氣乾燥,只要勤擦保濕乳液就能預防異位性皮膚炎 ,但夏天炎熱流汗就比較難照顧,因此6~7成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在夏季復發。 恐影響發育 許多孩童有異位性皮膚炎,但因為家長擔心需使用類固醇治療,因此經常延誤就醫,孩童皮膚癢夜間睡不好會影響長高、發育,如果病情惡化再就醫,類固醇劑量反而需加重,建議家長應盡快帶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就醫治療。 需經常清潔 相較於乾燥,其實汗水更刺激皮膚,卓玉麗醫師建議以清水清潔出汗部位,如臉、手等,如果是學生或經常在戶外活動的人,因為活動量較大身體易出汗嚴重,建議攜帶替換衣物保持身體乾爽。 隨身帶藥膏 異位性皮膚炎若發作,建議應趕緊就醫,以抗生素或類固醇治療,約2周就能改善病況,但仍要隨身攜帶醫師開立的免疫調節藥膏,只要皮膚一癢就立刻擦藥,千萬不要用手抓,以免抓破皮膚導致病況惡化。 擦保濕乳液 夏季仍要注意保濕,但擦乳液次數不必過於頻繁,每天洗澡後注意保濕即可,可挑選含有Hydroxypalmitoyl sphinganine神經醯胺或聚絲蛋白分解產物、乳油木果油等成分的保濕乳液,或直接選擇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乳液。 勿噴防蚊液 卓玉麗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若被蚊蟲叮咬,皮膚紅腫、癢的反應會相當激烈,若身處蚊蟲較多的戶外,建議穿薄長袖、長褲來預防蚊蟲叮咬,千萬不要噴防蚊液,以免過於刺激皮膚。 勿過度清潔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洗澡時不要用力搓洗皮膚,以免過度刺激,建議以指腹輕輕地摩擦身體即可。另外,若身處冷氣房,建議

悶熱空氣髒 機車族好發毛囊炎

天氣轉熱,皮膚科醫師廖苑利表示,騎機車的人因戴安全帽及口罩,頭皮及皮膚長時間處於悶熱狀態,若安全帽內墊及口罩沒有注意清潔,易讓細菌滋生導致毛囊炎,於額頭髮際線及嘴巴周圍等部位,出現化膿、帶痛感的紅腫膿疱,每年入夏後因以上問題求診的機車族,普遍增加約3成,而天氣熱也會造成臉部出油量增加,應做好防曬隔離,以免接觸紫外線及空氣中的髒污、廢氣,使皮膚油脂氧化變質,讓痘痘問題變嚴重。 安全帽口罩勤清洗 治療毛囊炎依症狀開立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幫助殺菌、消腫,患部在頭皮、髮際線處可用含Ketoconazole、Zinc Pyrithione等抗屑成分洗髮精。 安全帽應每週洗1次內墊,平時將安全帽置於通風處並倒放晾乾內墊,布質口罩有2、3個供替換,當天返家就清洗乾淨,減少細菌滋生可能。 取下安全帽及口罩後,宜用水輕拍臉部或用吸油麵紙,回家也要盡速卸妝、洗臉,去除臉部多餘油脂及沾附髒污。 防曬品最好擦2次 防曬部分, 騎車路線為往返家中及公司的一般通勤族,防曬係數選SPF15~30已足夠,常在外奔波者則用SPF30~50,先於出門前30分鐘擦1次,待20分鐘後再擦1次 ,2次合計用量質地稠的防曬霜約1節小指指節體積,質地稀的液狀防曬品則約2個50元硬幣大小的量,依此方式可避免防曬品擦不夠或沒有塗勻的問題,讓防護更為完整。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5/21

腰痠背痛勿輕忽 先判斷再就醫

風濕病醫學會理事周昌德醫師表示,近半數以上國人都曾腰痠背痛,其實可能是許多疾病徵兆,例如在半夜清晨時容易腰背疼痛,疑是僵直性脊椎炎;若50歲以上曾有外傷病史,可能是骨質疏鬆引起壓迫性骨折,建議觀察疼痛時間、是否有其他症狀,先判斷再就醫。 周昌德醫師表示,許多人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又經常維持同樣姿勢,長期下來腰痠背痛情況會加劇,恐會引發脊椎神經問題;腰痠背痛也是許多疾病的徵兆。但 醫院內診治腰痠背痛的科別,就包括家醫科、一般外科、骨科、復健科、風濕科、神經外科等,如果能先判斷再就醫,就能更正確地找到適合的科別。 國高中就腰痠背痛 上班族久坐、常打電腦,因此最常感到腰痠背痛,但現在腰痠背痛的年齡層逐漸年輕化,周昌德醫師表示,現在學生書包都很沉重,門診上就發現許多國高中生已有腰痠背痛的症狀。 物理性疼痛別在意 周昌德醫師表示,大部分腰痠背痛都是物理性疼痛,如失眠導致肌肉僵硬、或搬家時密集地搬運物品,這類的腰痠背痛就是物理性疼痛,只要時間一久,疼痛感就會消失。若非物理性疼痛,就要先判斷腰痠背痛的症狀後趕緊就醫治療。 年齡大 恐退化性關節炎 年齡漸長可能會有退化性關節炎,周昌德醫師表示,如果年齡超過60歲經常感到下背疼痛,可能是腰椎退化性關節炎,可至風濕科、神經外科、骨科就醫。 下肢麻 神經可能受壓迫 腰痠背痛同時還有下肢發麻無力症狀,可能是神經受壓迫,可先至復健科進行物理治療,如果6周後疼痛仍然持續,建議至神經外科、骨科就醫治療。 外傷 懷疑壓迫性骨折 女性停經後,易使骨質密度降低發生骨質疏鬆, 50歲後的女性41%有骨質疏鬆的情形 ,若曾經跌倒、撞傷,又感到持續性腰痠背痛,可能是骨質疏鬆引發的壓迫性骨折,建議至骨科、神經外科治療。 清晨痛 疑僵直性脊椎炎 若腰痠背痛發作時間點是清晨或半夜,下背有僵硬、疼痛的感覺,且持續半小時以上,只要運動後就可改善僵硬情形,可能是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可至風濕科就醫治療。 單邊痛 腎臟可能有狀況 周昌德醫師表示,若是腰部單邊感到疼痛,而且有血尿情況,可能是罹患腎結石,建議至腎臟科治療。 罹癌後 腫瘤疑轉移脊椎 乳癌、子宮頸癌、肺腺癌易轉移至腰椎,如果腰背痛持續且嚴重,可能是腫瘤轉移,先至骨科、神經外科就醫,確診後再到腫瘤科或放射治療科治療。 有發燒 脊椎恐細菌感染 若

鈣質 葡萄糖胺 應同時補充

骨質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流失,但大多數民眾欠缺認知,根據保健食品廠商所做的最新調查顯示,6成民眾沒有補充鈣質、葡萄糖胺等營養素,而且不清楚鈣質與葡萄糖胺有何不同,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劉珍芳表示,鈣質是增加骨質硬度,避免骨折、骨質疏鬆;葡萄糖胺則是保護關節軟骨,避免退化性關節炎,建議 從35歲起同時補充,此外,飲食要均衡,適度運動、曬太陽,才能照顧骨骼關節的健康。 劉珍芳教授表示,人體鈣質9成存在於骨骼,而 葡萄糖胺則是存在於關節的軟骨組織、韌帶等。以鈣質來說攝取乳製品較佳,因鈣質含量高,且含有磷能促進鈣質吸收 ;至於葡萄糖胺,天然食物的含量有限,大多從保健品攝取,而葡萄糖胺的成份分成硫酸葡萄糖胺、鹽酸葡萄糖胺、乙醯葡萄糖胺,其中硫酸葡萄糖胺效果較佳,但需要醫師處方簽;其餘兩種成分效果不如硫酸葡萄糖胺強,但可用來日常保健。 普遍認知不足 保健食品廠商針對1千位35歲以上民眾調查,發現僅1%知道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的不同,並有5成誤以為爬樓梯關節疼痛是因為骨質疏鬆,顯示民眾普遍認知不足。 鈣質提早流失 現代人飲食不均衡,且缺少運動,使鈣質流失嚴重,因此提早到35歲至40歲就出現骨質疏鬆問題,應從35歲起補充鈣質,如多喝牛奶、多吃小魚乾等富含鈣質食物。 過重風險較高 葡萄糖胺在50歲後才會流失較多,體重過重者、運動選手關節耗損較大,也會流失較多,提早補充葡萄糖胺較能預防關節痛,於35歲起補充,從動物軟骨、雞爪、甲殼類食物或保健品攝取。 每日曬半小時 紫外線中的UVB雖會讓皮膚曬黑,但也能讓皮膚自行合成維生素D,劉珍芳教授建議每天至少曬太陽半小時,體內的維生素D足夠才能幫助鈣質吸收。 避免吸菸喝酒 咖啡會影響鈣質吸收,吸菸會降低血中雌激素,讓女生更易骨質疏鬆;喝酒降低成骨細胞活性,加速鈣質流失。 同時補充較佳 應同時補充鈣質與葡萄糖胺,乳製品、小魚乾、堅果等富含鈣質;動物軟骨、豬耳朵、雞爪、甲殼類等則含葡萄糖胺,可分別選鈣質、葡萄糖胺保健品,或選同時含鈣質、葡萄糖胺的乳製品。 快走較為緩和 運動可強化骨骼,因慢跑、爬山易加重骨骼關節負擔,劉珍芳教授建議進行運動強度較和緩的快走,隨時隨地都能做。 過敏者要小心 若有腎結石、尿道結石等問題,建議諮詢醫師後再補充鈣質,以免病況加重。由於大多數葡萄糖胺保健

糙米難消化 應少量逐次增加

現代人愈來愈注重養生,許多人會選擇以糙米飯代替白米飯,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劉珍芳表示,糙米含有多種營養素,包括纖維質、維生素B群、維生素E等,可鎮定神經、抗壓,並能提高人體新陳代謝。不過,糙米飯並不是吃愈多愈好,因為較難消化,因此腸胃道功能較弱的人可能會因此感到脹氣不舒服,建議一開始仍以白米飯為主,再加入少量的糙米,依食用後的腸胃狀況來調整糙米份量,就能找出最適合你的糙米份量。 小孩老人 要注意 糙米是稻穀收割後只去除外殼皮的淺褐色米粒,因為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也能穩定血糖、促進腸胃蠕動,預防各種慢性病如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 ,因此被視為養生食物之一。劉珍芳教授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糙米飯, 除了腸胃功能差的人之外,小孩、老人因為腸胃道尚未成熟、或是退化,也不建議吃太多糙米飯 ,應採取少量、逐次增加糙米的方式來食用。 搭配十榖米更佳 此外,劉珍芳教授表示, 糙米雖然很有營養,但含有的離胺酸較少,而離胺酸是建構人體蛋白質的必需胺基酸,可促進成長、修復組織、增強抵抗力 ,因此如果腸胃功能不錯,建議除了糙米之外,還可再加入含有豆類、麥片、薏仁的十榖米,來補充不足的離胺酸;若腸胃功能差,則同樣以白米飯為主,糙米、十榖米再酌量增加即可。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7/12

愈運動愈胖 飲料惹禍

營養師蘇秀悅指出,許多人以為要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其實除非進行激烈運動,否則只要喝開水就夠;另運動飲料大多含糖,易使消耗的熱量又喝回來。而且 運動前、中、後適時補充水分,並隔1~2小時再進食。 營養師蘇秀悅指出,運動飲料主要由葡萄糖、鉀離子、鈉離子和水組成,現代人少動、肥胖問題嚴重,不建議喝運動飲料,另市售的運動飲料多半添加糖分,易使運動消耗熱量的效果打折扣,最好喝白開水,且運動後不要馬上就進食,否則會影響消化及造成肥胖,中醫師陳威達也認為,運動後還是以喝白開水最好,若有必要可加一點鹽,或是將愛玉、仙草等,加1:1的開水稀釋後喝,並限量純汁120c.c.,有助解渴,也不致攝取太多糖分。 運動前中後補充 一口氣豪飲腎臟負擔大,建議一次喝200~240c.c.開水且採分階段補充,即運動前30分鐘至1小時先喝,讓水分能被身體細胞充分吸收,若運動時間較長如跑馬拉松,則運動中每隔1小時就喝,運動完也補充。 防嗆到用杯子喝 蘇秀悅營養師提醒,不建議直接就著瓶口喝水,以免大口灌水不小心被嗆到,可將水倒入杯子後再小口喝,或是選口徑較小的水壺,口徑以不超過10元硬幣大小,較為適中。 冰水刺激宜避免 蘇秀悅營養師表示,天氣熱想喝冰水解渴無妨,但腸胃不適者最好避免,陳威達中醫師指出,有氣喘、胃痛、經痛等問題者,喝冰水易加劇或誘發症狀,從中醫觀點來看,跟體溫差不多的溫熱開水,最適合被人體所吸收。 隔2小時再進食 蘇秀悅營養師指出,應避免餓肚子運動,以免運動完更餓、吃進更多熱量;另運動後血液集中在鍛鍊部位,此時腸胃代謝速率變慢、吸收變好,宜至少間隔1~2小時再進食,以免消化不良及變胖。 很餓可吃點水果 若運動後真的很餓,可以吃水果,因水果熱量較低,且可補充糖分、水分和鉀離子等,以水分多水果為佳,如西瓜、香瓜、柳橙、橘子等,別吃質地綿密、熱量高水果如香蕉,且份量控制在1~2個拳頭大,或吃洋菜凍、杏仁豆腐等低卡點心。 劇烈運動喝鹽水 若從事劇烈運動後,出現疲倦、沒胃口情形,陳威達中醫師指出,也不一定要喝運動飲料,可以在600c.c.開水中,加入約半茶匙鹽,同樣可達到補充身體流失的電解質效果,若想提升口感和抗氧化,還可擠1/4顆檸檬汁。 發燒腹瀉可補充 蘇秀悅營養師指出,發燒、腹瀉易缺水、胃口差,可買運動飲料或電解質補充液,不過這

夏天生食 小心壞菌吃下肚

近日歐洲爆發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疑是患者吃進遭到動物糞便污染的豆芽菜所致,德國當局也呼籲民眾暫時不要生吃豆芽菜、番茄、小黃瓜等,感染科感控室主任林蔚如醫師指出,台灣目前尚無感染出血性大腸桿菌的本土案例傳出,不過,民眾還是 儘量避免吃生菜、未煮熟海鮮、生肉及生蛋,以免病從口入。 高溫烹調 可殺菌 氣溫升高,食物較易腐壞,林蔚如醫師指出,夏天常見引起腸胃發炎的細菌如沙門氏菌、腸炎弧菌等,前者主要是生吃遭到動物糞便污染的食物,如蛋、蔬菜、肉類等,症狀包括高燒3~5天、水瀉、肚子絞痛等;而後者常見於海鮮,會導致水瀉、部份合併發燒症狀。建議上述食物洗淨後應煮熟,因經過高溫100℃以上烹調,幾乎就可殺死所有細菌。 小孩脫水 應就醫 林蔚如醫師也提醒, 處理生食與熟食的砧板與刀具應分開、不要混用 ,另夏天許多民眾喜歡吃涼麵、沙拉等輕食,但這類食物易在洗滌、分裝或貯藏等過程中遭到污染,建議應儘量避免吃,如要吃也要慎選衛生環境良好店家。 若小孩腹瀉很厲害、高燒超過38.5℃,或出現皮膚乾燥、嘴乾沒口水、1歲以下嬰兒頭頂有塊較軟地方(即囟門)有凹陷,代表脫水,都應趕緊就醫,並服用電解質補充液,成人若發燒超過3天、腹瀉厲害、脫水嚴重也應就醫,並可將運動飲料稀釋2~3倍後飲用。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6/18

藥袋仔細瞧確保用藥安全

心臟內科醫師吳靜芬表示,許多人服藥前不看藥袋,建議看清藥袋上藥物名稱,確認沒拿錯藥,也可跟醫師確認是否為原廠藥, 學名藥雖主成分和原廠藥相同,但其他藥物合成劑、穩定劑不同 。心臟內科主任陳清埤醫師表示,因學名藥便宜,醫院除原廠藥外也會採購學名藥,建議直接向醫師要求開立原廠藥。 以治療血栓等疾病的Clopidogrel成分藥物為例,最早由外國藥廠經過研究後推出,即原廠藥,等藥物專利期過後,其他藥廠便可推出主成分相同的血栓藥物,即學名藥,這類藥物國內沒有經過大型研究,價格比原廠藥便宜一半。吳靜芬醫師表示,據瞭解近7成學名藥都在大陸製造,陳清埤醫師表示,輕微病症使用學名藥雖療效較差但差別不大,若疾病嚴重,學名藥與原廠藥差異就會相當大,建議可詢問醫師原廠藥的藥名、藥廠,領藥袋時可再次確認。 多數不看藥袋 門診中發現民眾用藥最常犯的錯誤是不看藥袋、忘記吃藥。另外,許多慢性病患一天要吃10多顆藥,因此經常忘記吃藥,由於慢性病如果沒吃藥不會有立即症狀,因此往往不會發現。 親友從旁協助 部分病患忘記吃藥,有些則是不記得自己到底有沒有服藥,建議應有親友當守門員,也可購買有標示日期、或時間的藥盒來放置每日所需的藥物。 早晚定期檢測 若常忘記服藥,除親友從旁協助,建議早晚定期檢測,例如高血壓病患應早晚各量一次血壓,若測量數值有異常,便可提醒病患是否忘記服藥。 核對基本資料 拿到藥袋後,首先要核對基本資料如姓名,確定是自己的藥袋與藥物,另外,也要注意藥局名稱、藥師姓名,服藥完畢後將藥袋留底,未來若有用藥糾紛較清楚責任歸屬。 確認藥物名稱 若經濟尚可,建議主動請醫師開立原廠藥物, 拿醫師處方簽至一般藥局領藥時更要注意,部分藥局為了增加利潤,雖然處方簽開立原廠藥,但只要病患沒有主動告知,就會將原廠藥換成學名藥 。若想選便宜的學名藥,吳靜芬醫師建議挑選較知名的廠商較有保障。 應注意副作用 藥袋上皆會註明藥物副作用,臨床上約有1~2成患者服藥後會出現副作用,如果副作用太過強烈要主動告知醫師,讓醫師減少劑量或換藥,如果藥物副作用為頭痛,而本身又有偏頭痛毛病,也要趕緊告知醫師。 避免陽光直射 要注意放置藥物的地點,要避免放在陽光直射、或過於潮濕的地方,以免影響藥性。另外,許多病患會將藥物自行分裝,吳靜芬醫師表示這樣容易導致吃錯藥,除非

減重輔助品 聰明吃

近來某議員妻子控訴罹患大腸癌,疑跟長期服用含塑化劑的酵素飲品有關,令不少本來就有在吃減重輔助品的消費者心驚膽跳,藥師蔡健達指出,衛生署規定5大類含起雲劑產品,皆須有安全證明才能上架,民眾到通路購買應可放心,如還是擔心可要求門市人員出示該產品的證明文件;他另提醒,每種減重輔助品的作用機轉不同,建議依個人需要選擇合適成分,營養師劉宜裡表示,也可從日常飲食中攝取,效果更佳。 蔡健達藥師表示,久坐缺乏運動者選有助提升代謝成分,如茶花、胺基酸;常應酬餐前可服用抑制澱粉的白腎豆,或有助阻斷油脂的甲殼素;蔬果吃較少者,可攝取酵素、益生菌刺激腸道蠕動。營養師劉怡裡提醒,包含其他營養補充品在內,1天最多不超過2種,想減重還是須從飲食和運動著手,調整飲食也能打造易瘦體質。 上網查和看證明 若是擔心塑化劑,可上網 http://www.fda.gov.tw/ ,點選「 起雲劑遭塑化劑污染專區 」,再點選「 含有塑化劑產品項目表 」查詢。 代謝不佳者 族群: 常久坐上班族、缺乏運動、基礎代謝力較差者。 這樣吃: 蛋白質有助身體建造修補組織,B群可幫助代謝,建議每天2杯牛奶或豆漿、1顆雞蛋,肉類豆類合計1手掌大,男生再加2根手指頭,少吃加工肉品如火腿、香腸、腊肉。另天天3蔬2果,水果約2個拳頭大、蔬菜約1.5碗,像芭樂、奇異果、蘋果、花椰菜、橄欖菜、菠菜等,都為B群含量豐富蔬果,每天至少1餐主食為糙米、胚芽米或是燕麥。 茶花可降體脂肪 功效: 含茶花皂苷,有助促進新陳代謝,並可抑制澱粉吸收,有降血糖、降低三酸甘油酯,及抑制體脂肪堆積功效。 用法: 多半在餐前30分鐘服用,詳細吃法、次數遵照包裝指示。 胺基酸提升代謝 功效: 胺基酸是蛋白質最小分子,可構成人體細胞組織和肌肉,有助增加肌肉量和提升代謝率,偏食、飲食不正常者較易缺乏。 用法: 多半睡前服用,依包裝規定不宜過量,否則易成肝臟負擔。 常需應酬者 族群: 常應酬、酷愛澱粉油炸食物者。 這樣吃: 如果吃很多油膩食物,可將1天的蔬菜攝取量提高至4~5份,約2碗~2碗半,尤其可選纖維質很高的菇類,包括香菇、草菇、金針菇等,有助油脂分解、幫助膽固醇排出。另紅豆、綠豆、蘿蔔糕、山藥、麵包、玉米、南瓜、菱角等都屬澱粉類,若有吃的話,米飯要酌量減少。 白腎豆阻澱粉 功效: 澱粉吃進體內會轉為葡萄糖,供身體吸收利用,

喝啤酒搭內臟下酒菜 當心痛風發作

炎熱的夏天,不少人喜歡暢飲啤酒消暑,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建陞表示, 啤酒中的鳥糞嘌呤經代謝後會產生尿酸,而酒精也會讓影響尿酸代謝、排出 ,使體內尿酸過高導致痛風發作,於膝蓋、大腳趾、腳踝等關節處出現紅腫、熱痛症狀,提醒痛風患者、尤其是每次喝酒都會發作的人宜忌口避免飲酒,流汗多的夏天也要注意水分補給,每天至少喝2000c.c水,以免因缺水影響尿酸代謝,增加痛風發作機率。 少吃高普林食物 吳建陞主任指出,除了酒精會誘發痛風, 有痛風病史者也要少吃高普林食物如雞胗、豬肝、花枝、蝦等內臟、海鮮類及豆芽、豆苗等芽菜類 ,至於一般人在喝酒時也應酌量攝取,並注意下酒菜的選擇,以上高普林食物的料理淺嚐即可,若經常飲酒無節制、加上吃太多高普林食物,也可能誘發痛風。 發作頻繁應就醫 痛風發作頻繁如1年達3、4次且藉飲食也無法控制病況者宜就醫,按照醫師指示服用降尿酸藥物治療。另外,尿酸值過高也易伴隨代謝症候群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及腎功能病變等問題,有痛風及家族病史者宜定期抽血檢驗尿酸值,目前健保免費給付為65歲以上每年1次,40歲以上、未滿65歲者每3年1次,40歲以下則由醫師依尿酸值高低,決定追蹤檢查的頻率。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7/6

不挨餓 每天6餐也能減肥

美國一名婦女三餐正常吃、每隔3小時就吃240克食物及不喝含糖飲料,2年內從173公斤減到68公斤,曾胖到62公斤的營養師陳韻帆表示,自己為減肥嚴格控管卡路里,餓了就狂灌無糖綠茶,雖瘦到46公斤但氣色也變差;她因此建議採少量多餐、注意飲食內容,較健康也較易成功。 許多人減肥失敗,常是飢餓、想大吃慾望戰勝意志力,陳韻帆營養師指出, 一天只吃一餐或斷食,會使身體代謝變差、卡路里消耗變慢,還可能因餓過頭而吃更多 。少量多餐可產生飽足感、避免胃分泌飢餓素而暴飲暴食,作法為三餐中間吃點心,包含正餐約5~6餐,並選卡路里和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都低的食物,同時遵守能量守恆定律,也就是吃入的卡路里要小於或等於一天身體消耗的總卡路里,倘若能再搭配規律運動,可使減肥成功機會大幅提升。陳韻帆營養師另也提供大餐後的急救菜單。 先算一天卡路里 先以體脂計測體脂率,再將體重×體脂率=脂肪重量,將(體重-脂肪重量) 30卡=一天攝取總卡路里,男生因基礎代謝率較高,要再加上200~300卡。以60公斤、體脂率為30%女性為例,即60 30%=18公斤脂肪,(60-18)×30卡=1260卡。 沒體脂計抓大概 陳韻帆營養師表示,若家裡沒有體脂計也沒關係,可參考下表,抓出約略的卡路里、不要相差太多即可。 2個月變小鳥胃 少量多餐,包含正餐每天最多5~6餐助穩定血糖使食量變小,胃彈性很大,約2個月可適應新食量,讓你從大胃王變小鳥胃。 食物選低卡低GI 不管三餐或點心,一定要算卡路里,並選低GI食物,如將白米飯換成紫米、糙米,少油少糖,如牛奶改喝低脂、喝咖啡不加糖等。 澱粉水果早點吃 澱粉一天至少1碗,蔬菜量約澱粉2倍,至少1餐植物性蛋白質,另1餐吃肉,一週魚雞紅肉比例3:2:2男1份是手掌大,女手心大。 急救菜單 陳韻帆營養師將出版的台視文化新書《營養師瘦身日記》,提供連吃3天就可瘦1公斤菜單,男生建議菜單中的澱粉類加1倍。菜單內含醣類、蛋白質和油脂,可穩定血糖,讓肌肉消耗勿太快,且不會那麼快就餓。 執行3天後第4天起恢復正常飲食,但後續4天需遵守下列限制: 禁止精緻甜食、油炸食物、酒精。 澱粉只選全糙米飯、地瓜,不吃任何麵條、麵包。 禁止水果,以大量蔬菜代替水果。 後續4天要有連續4天運動及泡澡。 第4天每

便祕放血屁 30歲竟罹大腸癌

根據國民健康局最新數據顯示,大腸癌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以97年為例,共有1萬1004人罹患大腸癌。腸腸久久病友聯誼會昨(1)日舉辦年度團康活動,病友之一的許小姐今年才32歲,她表示2年前一開始只是經常便祕,並不以為意,放屁時出現暗紅色黏膜還以為是痔瘡,許小姐當時年僅30歲,喜愛吃蔬菜水果,家族中也沒有癌症病史,沒有任何危險因子,就醫卻得知自己罹患大腸癌第3期,許小姐說:「當時呆住了,不知道該有什麼反應,後來聽到媽媽的哭聲,我才跟著哭出來。」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柯道維表 示, 若發現排便習慣改變或長期便祕,建議趕緊就醫,並且定期篩檢,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口服化療免奔波之苦 擁有兩個小寶貝的許小姐,想到小孩,只覺得自己要趕緊治療疾病,眼淚擦乾之後,就積極與醫師溝通治療方式,手術切除腫瘤之後,考量到自己上班又要照顧小孩,無法常到醫院打針化療,因此選擇較不影響生活的口服化療藥物。柯道維醫師表示,針劑化療必須經常往返醫院,對很多需要上班的病患來說十分不便,建議可選口服化療藥物,不但省奔波之苦,而且較不影響生活。 不過,柯道維醫師強調選擇何種化療方式,仍須視每個病患狀況而定,口服化療藥物需靠病患的自主性,假若是記性差的老人家、或配合度差的病患,可能會忘記服藥,建議到醫院打針化療較佳。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5/2

戴耳機聽音樂 音量設定勿過半

日前1名高中生因長期戴耳機用大音量聽MP3及學英文,在參加大型演唱會後,隔天起床無法聽見手機鬧鐘響的聲音,緊急就醫後發現聽力受損。耳鼻喉科主任鄭博文表示,戴耳機聽音樂時音量調得過大、 音壓過高,易讓耳朵內部產生自由基傷害內耳毛細胞,導致耳鳴、頭暈等聽力受損症狀,一般為暫時性,但 內耳毛細胞受損後就不再生 ,若持續習慣聽高分貝音樂,長期下來讓內耳毛細胞減少數目過多,就可能造成聽力嚴重受損。 聲音適中緩刺激 鄭博文主任指出,正常說話音量約60~70分貝,工廠機器運轉音量約85~90分貝以上,行政院勞委會規定,勞工在85分貝環境工作不宜超過8小時,每高5分貝工作時間要減半,如90分貝最高工作4小時、95分貝減為2小時,而音樂播放器音量最高約125分貝,用耳機聽音樂時應將音量設定在顯示畫面的中間值以下,若最大音量16格,便設定在8格以下,以聽起來舒服、無壓力感為準,以減輕對耳朵的刺激。 持續耳鳴要就醫 暫時性聽力受損的耳鳴、頭暈症狀約8小時內會恢復 ,鄭博文主任提醒,若以上情況持續1天沒有減緩,要盡速就醫治療,以內耳循環藥物、維生素B群、類固醇等幫助促進內耳循環、排出自由基及修復神經系統、緩發炎。平時也要注意保養,勿抽菸及少吃高油脂食物,避免讓內耳血管收縮、血液供應量不足造成血管硬化,進而讓聽力受損,參加演唱會等高分貝活動時可戴耳塞防護,以免對聽力造成傷害。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4/21

皮膚曬傷 先降溫再修護

夏天戶外活動多,皮膚科醫師楊志雄表示,每到夏季因出遊曬傷的求診人數會增加4~5成,而全球暖化及紫外線愈趨強烈,更讓曬傷患者每年都以約2成比例成長,除了擦防曬品、撐傘增加屏障力,曬後也要加強皮膚修護,以冷敷及不含香料等化學成分的保濕乳,紓緩泛紅、刺痛、脫皮等不適,且勿用果酸等美白成分保養品,以免加劇敏感、發炎強況。 楊志雄醫師指出, 皮膚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易讓角質層被破壞、缺水,防曬品應於出門前30分鐘擦,係數約SPF30 ,用量為擦至皮膚帶泛白感,每隔2、3個小時補擦1次。進行戶外水上活動時,因持續待在水中會讓防曬乳流失,每次離開水面後都要補擦防曬乳,減少曬傷機會。當皮膚曬傷情況較嚴重、出現水泡時則應盡速就醫,以類固醇或抗生素藥膏治療,降低發炎反應及避免細菌感染。 戴帽撐傘增屏障 戶外出遊時除了擦防曬乳,還要戴帽子或撐傘加強隔絕紫外線,帽沿寬度至少3吋、約7.62公分,挑傘時則選深藍、黑等深色系或光線照射後、傘的影子呈深黑色的傘,遮陽效果較好。 曬後保濕勿美白 冷敷後塗抹含玻尿酸、神經醯胺等保濕、修復成分的乳液,勿用含酒精或香精、香料等化學成分的產品,果酸、左旋C(L-Ascorbic Acid)等美白成分也要避免,以免刺激皮膚,待紅腫、脫皮症狀消褪後再美白。 冰敷緩紅腫熱痛 出現紅腫、熱痛等曬傷情況時,可先噴含鋅、硒等微量元素的活泉水,再用沾冷水的濕毛巾敷於患部,幫助降溫及修復被紫外線傷害的皮膚,每次敷10分鐘,每2~3小時就敷1次。 勿用偏方緩不適 曬後勿直接拿檸檬或蘆薈敷於皮膚,因當中的美白、紓緩成分未經提煉、純化與殺菌,保養效果有限外,還可能造成過敏、發炎,而檸檬近皮處含感光性物質,皮膚接觸後又曬到陽光易導致敏感泛紅或變黑。 勤補水增保水度 進行戶外活動流汗量大,皮膚角質層會缺水,應隨時補充水分,增加身體及皮膚對高溫的抵抗力。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7/1 張佩玉

炎熱高溫 毛囊炎患者 增3成

夏季因皮脂腺分泌旺盛,易引發毛孔角化、阻塞,造成毛囊炎,俗稱痘痘,由於好發於青春期,因此又叫青春痘,若長在臉上通常稱痘痘、青春痘,長在身體則稱為體痘。皮膚科醫師張學倫表示,每到夏天因毛囊炎求診的患者普遍增3~4成,且不限臉部,身體皮脂腺較發達部位,如前胸、後背、屁股等,也會長痘痘,除可擦皮膚藥膏、口服藥物治療,日常也應穿透氣衣物、避免刺激性食物。 張學倫醫師指出,毛囊炎常見於10~30幾歲的人身上,又以青春期男性居多,造成毛囊炎的主因包括皮脂腺過度分泌、毛孔過度角化造成阻塞或局部發炎、細菌感染等,而運動後流汗,表皮細胞浸潤在汗液中易膨脹,而阻塞毛孔,他提醒運動時可戴頭帶,避免黏膩頭髮刺激額頭皮膚,運動後也應把汗擦乾,並穿著能吸濕排汗材質的衣物較佳,另注意日常飲食,避免吃刺激食物,作息正常不熬夜,皆有助預防或減緩毛囊炎惡化。 嚴重會變成癤 若毛囊發炎得較嚴重,連毛囊週遭組織也受到感染時,稱為「癤」,也就是台語的「疔子」,仔細看有時可看到一根毛髮在中間,且壓迫時會相當疼痛,若數個癤聚集在一起則稱為「癰」。 跟粉瘤不一樣 癤跟發炎的粉瘤,在外觀上易混淆,不過粉瘤多半隻有1顆,且觸感較硬、中間通常沒有毛髮,偶爾可看到1個小洞,按壓也會疼痛,臨床上發現常長在耳後,好的時候會消下去,但還是可摸到1顆皮下囊腫,若粉瘤反覆發炎,可考慮用手術切除。 皮脂旺盛長痘 除了臉部、頭皮,因皮脂腺較發達,容易長痘痘外,胸前、背部等身體部位的油脂分泌也很旺盛,容易出現毛孔阻塞、角化,進而造成毛囊發炎,而屁股因久坐悶熱,也易導致毛囊炎。 流汗擦乾更衣 夏天流汗量較大,尤其男性皮脂腺分泌較旺盛且較常運動,建議流汗後應用乾淨毛巾或手帕擦乾身體,防止毛囊發炎或惡化,若可以沖澡並換上乾淨衣物更理想。 避免用腕帶擦 許多男性運動時會戴腕帶、肘帶等,流汗後拿來擦汗,但用運動貼身裝備擦汗,易接觸汗水、灰塵、細菌等,使痘痘惡化,所以應避免。每次運動後,貼身裝備也應清洗、晾乾。 少吃刺激食物 少吃油炸或高油脂食物如薯條、炸雞、蛋糕、冰淇淋等,並避免含咖啡因食物,如巧克力、濃茶、咖啡等,此外,抽菸也會使痘痘惡化,最好避免,另作息宜正常,儘量11~12點前就寢睡美容覺。 忌諱用手亂摳 毛囊炎千萬別用手亂摳、亂擠,以免導致發炎更嚴重,建議到皮膚科就診,醫師會

含冬綠油外用藥 幼兒和過敏膚質小心

夏天遭蚊蟲叮咬、天熱頭昏沉時,綠油精、白花油等外用藥,馬上派上用場,因其不只能止癢、提神,還可驅風、消腫、解熱等,因此被視為家庭必備良藥;林依儂藥師提醒,這些 外用藥含冬綠油 ,又叫 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 ,嬰幼兒若使用過量,易造成雷氏症候群,出現嘔吐、昏迷、休克,甚至腦病變、器官衰竭、死亡。衛生署在2008年就公告,含冬綠油成分外用藥,應加註嬰兒及2歲以下兒童禁用或使用前應詢問醫師或藥師的警語。 林依儂藥師解釋,因幼兒的肝臟、腎臟等器官發育尚不健全,代謝能力較差,加上血清中跟代謝藥物能力有關的白蛋白濃度也較低,冬綠油過量會破壞幼兒腦細胞粒腺體功能,造成呼吸困難、昏迷等中樞神經中毒反應,因此建議 6歲以下嬰幼兒最好避免使用 。 易過敏者 應先試用 若家長仍要給2~6歲幼兒用含冬綠油的外用藥,也應遵守衛生署建議, 冬綠油1天用量不可超過1.8公克(gm) ,且每種藥品每公克含有的冬綠油濃度不一樣,使用前要先看清楚,以免過量。 冬綠油屬於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的一種 ,為水楊酸衍生物,能抑制發炎物質合成,降低痛覺受器反應,因此也常見於各種痠痛的膠布、藥膏、凝膠、噴劑等,林依儂藥師提醒,對水楊酸過敏及膚質較敏感者,最好先在四肢做小面積測試,確認無過敏反應才可使用,並遵守包裝上對用法用量指示。若有過敏反應,應馬上停用,並觀察1~2天,如過敏症狀持續,就應趕緊就醫,不可自行塗抹其他藥膏,以免加劇過敏反應。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7/9

用乾洗手防流感 易致富貴手

流感疫情肆虐全台,許多人怕被傳染,勤用乾洗手消毒雙手,但皮膚科醫師黃美月最近發現,有病患因頻繁使用乾洗手,引起俗稱「富貴手」的接觸性皮膚炎,雙手紅腫、脫皮。乾洗手含60~75%的酒精,濃度高易刺激皮膚,酒精揮發時也會帶走皮膚水分,較敏感乾燥的人最好少用,宜用肥皂及清水洗手。肥皂為鹼性,可選PH5.5-6.5間較溫和的胺基酸肥皂、洗手乳,含抗菌成分的如用後過敏,則要停用, 一般人用乾洗手後,要擦護手霜或凡士林保濕 。 酒精易刺激皮膚 黃美月醫師說, 用乾洗手時要充分塗抹雙手,並持續搓揉超過 10-15 秒,才能充分滅菌,但酒精成分會破壞皮膚細胞的保護層,酒精揮發時也會帶走皮膚中的水分,用完乾洗手後要趕快擦上護手霜或凡士林保濕,每天最好也不要用超過5次,以免使手部皮膚乾燥、發癢,甚至造成接觸性皮膚炎 ,雙手會紅腫、脫皮。膚質敏感或手部皮膚有傷口的人,最好改用肥皂及水洗手。 殺菌濕巾別擦臉 有些濕紙巾標榜可殺菌消毒,黃美月醫師提醒,這類濕紙巾含有酒精或殺菌成分,只適合皮膚不易過敏、沒有傷口的人使用,但也絕不要拿來擦臉或擦鼻涕等,以免太刺激,擦臉或鼻子最好用含純水、無香料的濕紙巾輕壓,別大力搓揉以免刺激鼻部皮膚。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3/3

乳齒不健康 恐影響齒列整齊

首任中華民國兒童牙醫學會常務理事的兒童牙科醫師鄧乃嘉表示,6歲以前的歐美國家兒童平均蛀牙顆數為2顆,而台灣兒童平均蛀牙顆數為4.3顆,且85%有蛀牙,顯示台灣兒童蛀牙問題嚴重。由於6歲以前尚屬乳齒,乳齒若蛀牙嚴重,不但未來恆齒會常蛀牙,且7成會有齒列整齊問題,需加以矯正,因此從 乳齒時期就需要重視蛀牙問題 。 鄧乃嘉醫師表示,許多父母都有錯誤觀念,認為反正乳齒最後都會脫落,因此不必特別在意蛀牙問題。其實,乳齒是未來恆齒健康的關鍵,建議小孩長出第一顆乳齒時就該至牙科診所諮詢,同時少吃點心、注意口腔衛生,之後持續每半年檢查一次,讓小孩從小習慣檢查牙齒,比較不會畏懼看牙。 小心乳齒常蛀牙 鄧乃嘉醫師表示, 若乳齒經常蛀牙,未來恆齒蛀牙機率也會增高,尤其6歲至12歲時,是屬於乳齒、恆齒同時存在混合期 ,若乳齒蛀牙,細菌容易附著到附近剛長出的恆齒上,導致恆齒蛀牙,建議除定期看牙醫外,父母平時可多觀察孩子牙齒。 7成機率需矯正 剛長的恆齒不夠堅硬,若遭受蛀牙細菌侵襲,不但蛀得快,也會影響齒列整齊。研究顯示若乳齒蛀牙嚴重,有7成機率未來需矯正。 只靠刷牙還不夠 想避免乳齒蛀牙,除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平時要少吃甜食,避免口腔環境長時間處於酸性,不要認為只要刷牙就能避免蛀牙。 長牙後諮詢牙醫 要掌握乳齒健康先機,建議幼童長出第一顆乳齒時就要諮詢牙醫意見,鄧乃嘉醫師表示,蛀牙是長期生活習慣造成的問題,若能從一開始建立正確的口腔衛生觀念,就能早一步預防蛀牙。 每半年塗氟一次 氟可促進牙齒修復能力,並抑制口腔內細菌,鄧乃嘉醫師表示,除早晚各刷牙一次,5歲以下兒童每半年可至牙科診所免費塗氟,5歲以上兒童則可選用含氟兒童漱口水,每周用一次。 少吃甜食與點心 建議少吃糖分與澱粉類點心,容易造成蛀牙,而且要避免吃太多次點心,因為食物進入口腔5分鐘後,口腔環境就會呈現酸性,若一天進食次數過多,口腔便會長時間處於酸性,容易造成蛀牙。 父母要從旁協助 要預防兒童蛀牙,父母扮演很重要角色,不僅本身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因餵食、共用餐具而傳染口腔細菌給小孩;同時切忌經常以甜食安撫小孩情緒。最重要的是,要記得每半年帶小孩至牙科檢查牙齒一次,同時多諮詢牙醫意見。 常蛀牙先找原因 鄧乃嘉醫師表示,若有蛀牙,建議先至牙科診所檢查,牙醫師會根據蛀牙的型態、類別分析原因,例如因為天生

早餐聰明吃 顧胃氣增抵抗力

不少人常因忙碌而隨意打發早餐甚至不吃,有些人則為追求養生,在早晨只攝取蔬果汁或生菜沙拉等冰涼食物,中醫師張家蓓表示,長期不吃早餐或只吃冰涼食物會讓胃氣受損,除了易影響腸胃功能運作,還會有精神不振、抵抗力變差及膚況、氣色不佳等狀況,而在中醫理論中冷食也易傷肺,進而引發咳嗽、呼吸道過敏或感冒等不適, 早餐宜吃粥、現做三明治等熱食幫助暖胃,並避免空腹喝咖啡或茶,以免刺激胃酸分泌而傷胃 。 早上9點前吃完 中醫師鄒瑋倫指出,吃早餐可喚醒胃氣、使腸胃正常蠕動並讓代謝機能正常,建議在早上9點前進食完畢,可避免早餐及中餐間隔的時間太近、來不及消化而增加腸胃負擔的問題,習慣10點多或11點接近中午時間才吃早餐的人,可在中午或下午2、3點時喝無糖豆漿、牛奶、沖泡式燕麥飲等流質食物,較好消化又能增加飽足感。 每天吃早餐,攝取蛋白質和澱粉,可避免胃氣受損,也能補充能量。 兼顧澱粉蛋白質 吃早餐時,張家蓓及鄒瑋倫中醫師皆建議要兼顧澱粉及蛋白質等營養,澱粉能給予立即性的能量及飽足感,蛋白質則可提供大腦能量,有助維持精神並讓思緒清楚,可選擇瘦里肌肉或鮪魚和蔬菜的三明治1個,或御飯團、茶葉蛋各1 個,再搭配1杯約350c.c的熱牛奶或豆漿。另外,早餐吃粥雖可養胃氣,但鄒瑋倫醫師不建議單獨吃白粥,以免消化吸收速度太快導致血糖不穩,宜搭配蛋、瘦肉及蔬菜、菇類、五穀雜糧等食材烹煮,補充蛋白質的同時也可攝取纖維質幫助消化。 蔬果汁或生菜沙拉等屬寒涼食物,不宜單獨當早餐吃,以免傷胃。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3/8

每天吃紅肉勿超過70克 降罹癌風險

英國政府預計依該國研究建議,將每人每日攝取紅肉的上限從90克降為70克,約為不含手指的1個掌心大小,也就是每周紅肉攝取量低於500克,以減少胃癌、大腸癌及乳癌等罹患風險。 深海魚1周3次 營養師賴聖如表示,攝取過多動物性蛋白質、脂肪及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當中的防腐劑、亞硝酸鹽等添加物,易增加致癌機率,宜少吃加工肉品、控制肉類攝取量,並 多吃含維生素C、E等營養素的蔬果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破壞,提高身體防禦力 。 牛、豬等紅肉的飽和脂肪酸比例高,吃多易增加乳癌、大腸癌風險。 營養師賴聖如指出,成人1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約為5份,動物性蛋白質的肉類比例勿過半,以最高2.5份肉來說約為70克,另1半則吃植物性蛋白質的豆腐、豆漿等豆製品,半塊盒裝豆腐或1杯240c.c.的豆漿為一份。牛、羊、豬等紅肉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每周宜有3次改吃鱈魚、鮭魚等深海魚肉,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抗發炎、調節身體免疫力及防癌。 鱈魚、鮭魚等深海魚肉,可減緩身體發炎反應、有益防癌。 糙米全麥助抗癌 主食如糙米、燕麥等未經去殼皮等程序的全榖、全麥類及地瓜、山藥等根莖類,相較於白米或麵條等,含有較高營養素,可減少致癌物產生,建議1天內有1~2餐吃全榖、全麥或根莖類,或煮飯時將這類食物和白米以1:1比例調配。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3/12

甩肉勿斷食 先減鹽消水腫

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說,新年期間常吃大餐,加上活動量減少,很多人身材因此走樣,平均胖1至2公斤,但一部份體重並非脂肪,而是因熬夜、攝取高鹽分食物、零嘴等,使身體代謝不良而水腫,減重時從飲食清淡少鹽分、作息正常開始,並訂立減重計劃,依 正常速度1周可減0.5至1公斤,大約1~2周就可恢復,不需用激烈減肥法如斷食或吃減肥藥 。 蕭敦仁醫師說,年節期間增胖幅度雖然不多,但如不在肥胖後1個月內減重,就可能從虛胖變實胖,應調整作息及飲食,設定減重目標趁早進行,但不建議用斷食或吃減肥藥等方式,因每周如減重超過1公斤,超過1公斤的部分就不是脂肪,而是水分或肌肉,好的減肥結果除了體重下降,減掉的體重應80%是脂肪,減重時除了量體重也要量體脂,更可確定成果,也較不易復胖。 正確用體脂計 體脂計多是利用身體電阻大小換算體脂肪,洗完澡、喝水吃東西後身體充滿水分或運動後循環加快,導電度都會升高使測量數值不準,測量前應排尿及空腹至少3小時。此外,最好每天固定時間測量,每天起床如廁後馬上量最準。 測量時應把兩腿張開,腿間勿觸碰,大腿肥胖可在腿間夾1張紙或塑膠片等可絕緣材質。 量體脂應在每天固定時間,測前不能進食、洗澡等,可在每天起床如廁後再量。 設定合理目標 以年後肥胖來說,因增加體重通常在1至2公斤左右,按正常減重速度,以每周減0.5~1公斤來說,可在2周至1個月內瘦下來,用任何減肥法,都可以目標檢視成果並調整減重速度。 飲食清淡減鹽 除了減鹽、多吃蔬果及喝水,三餐定時、吃八分飽,不吃零食宵夜等,也要注意攝取總熱量,每公斤應攝取30大卡,減重時總熱量要再少500大卡,以體重50公斤的人為例,每日應攝取1500大卡,減重時為1000大卡。 多走路爬樓梯 運動頻率至少要一周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數能達到133下,每2天運動一次,勿把一周運動量集中同一天,不一定要做跑步、游泳等需專門場地的運動,可利用工作場所或住家周邊的環境,如爬樓梯或是多走路等。 斷食容易復胖 蕭敦仁醫師說,減肥不建議用斷食或只吃寒天、水果等低熱量食物的方式,除了容易復胖,熱量攝取不足也容易造成白天活動時沒精神。 高蛋白損腎臟 蕭敦仁醫師說,只以肉為主食,不吃水果、澱粉等碳水化合物的高蛋白減肥法,因攝取過量蛋白質,體內產生大量酮酸造成脫水,而使體重減輕,乍看效果好又不

減重少量多餐 正餐低於400卡

日前據國民健康局調查,有41%受訪者於過年後變胖,平均增加1.7公斤,最多達5公斤。營養師鄭千惠表示,不少人用節食如1天只吃1~2餐方法減重,但 易因吃的餐數變少,或餓過頭受不了等,反而大量進食,也未調整飲食習慣,即使每天少吃1、2餐,仍選油炸、含糖飲料等高熱量食物,減重效果不佳,還會讓體 脂肪上升。 睡前2小時勿進食 正確而安全的減重為每周瘦0.5~1公斤,每日總熱量控制在男生1500~1600大卡、女生 1200~1300大卡,並採1天3~4餐的少量多餐方式,1天4餐分配為早午晚3 餐加1餐點心,3餐熱量最多各400大卡 ,份量約1碗6~7分滿米飯加2盤青菜及1個手掌大肉片,以涼拌、蒸煮、烘烤方式調理,肉類選雞胸、魚等白肉,點 心約佔100~200大卡,如1杯250c.c牛奶或低糖豆漿。最晚睡前2小時進食完畢,並吃清淡的牛奶加麥片或粥品。 高纖食物增飽足感 外 食族減重勿吃炒飯、羹類及含絞肉的湯包、煎餃等,而乾拌麵中的芝麻醬等熱量偏高,可選清湯麵並少喝湯,以免鹽分過多;吃自助餐或便當可將配菜湯汁瀝掉、飯 和菜餚分裝,避免米飯吸取醬汁。減重時如覺得餓,可吃高纖低卡的寒天、白木耳、燙青菜等,選微糖或代糖,醬油等醬料加少許就好。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2/17

小孩異常哭鬧 臉發紫 抽搐 快送醫

日前有3歲男童因不能看《海綿寶寶》哭鬧到昏迷休克,送醫不治。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醫師說,幼兒哭鬧後猝死常是因先天腦血管病變,激動時血管破裂使中樞神經受損;如哭到臉色發紫,除了異物梗塞氣管,也有可能是憋氣症候群。 5歲以下幼兒呼吸、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發育還不健全,若出現臉色發紫、哭不出聲或抽搐、眼睛上吊等現象,要盡快就醫治療 。 小孩哭鬧的原因很多,兒童心智科醫師黃玉書表示,2歲以下的小孩,哭鬧時通常是想表達生理需求,如肚子餓、尿布濕了等;2歲以上的小孩,除了身體不舒服外,在有情緒但不懂得正確表達時,也會用大哭大鬧的方式來反映,如果確定2歲以上小孩哭鬧的原因不是生病,可以在孩子哭鬧時先離開現場,等孩子冷靜後再溝通。但黃玉書醫師也提醒,家長在離開小孩身邊時,也應在可以看到孩子動態的地方,觀察他的行為及生理反應,如有異常狀況,可以趕快回到孩子身邊,制止會造成危險的行為或送醫治療。 梗塞急救分年齡 夏紹軒醫師說,幼兒常會發生誤食異物的情形,但如是梗塞到呼吸道、食道,會有哭不出聲的特徵。異物梗塞時,因為小孩的嘴巴較小,不要直接伸手去掏挖,容易使小孩受傷,1歲以上小孩要用哈姆立克法急救,1歲以下嬰幼兒用拍背壓胸法,如異物未排出,就要趕快送醫。 1歲以上 可用哈姆立克法,擠壓腹部的橫膈膜部位,以排出異物。 1歲以下 用拍背壓胸法,臉部向下背朝上,用掌根拍打肩胛骨中間5次。 臉色發紫要檢查 6個月至2歲幼兒因大哭忘記換氣而暫時缺氧,引起憋氣症候群,若臉色發紫要就醫檢查,除非做腦部斷層及心電圖發現無異狀、確診為憋氣症候群,才可以不用擔心,長大後症狀會消失。 癲癇勿置物入口 家長在小孩發生癲癇抽續症狀時,怕小孩咬到舌頭,而想在孩子口內放東西,但硬撬開牙齒會讓口腔或牙齒受傷;癲癇發作時除了要趕快送醫,也要讓患者保持側躺姿勢,避免被嘔吐物梗塞氣管。 勿給顆粒狀糖果 在小孩哭鬧時,很多大人會給小孩糖吃,兒童加護科夏紹軒醫師說,砂糖具有安撫情緒的作用,但 在小孩哭鬧時,要小心不要給小孩顆粒狀的糖果,以免小孩把糖含在嘴裡,但繼續哭鬧時容易掉進喉嚨,反而變成梗塞氣管的異物 ,可以用細砂糖或糖水來取代。 哭鬧時先冷處理 2歲以上小孩常用哭鬧表達情緒,兒童心智科黃玉書醫師說,若小孩沒有生理疾病,家長可採用忽略法,先從小孩身邊離開,讓他獨處一陣子,等小孩情緒平靜後,再回來跟他溝通,在情緒冷靜時稱讚他表

痠痛貼布 每天限用1片 最多2小時

據日前醫療器材商公布的國人痠痛調查顯示,近8成民眾每月至少出現1次筋骨痠痛,但超過半數不會就醫,並有6成6的人自行購買痠痛貼布紓緩。 復健科醫師鍾佩珍指出,痠痛貼布屬輔助性治療,若沒有依指示使用,如 貼於皮膚的時間過長,或一天用太多片而吸收過多消炎藥劑,除了皮膚過敏,也可能會造成肝、腎負擔,提醒每天最多用1片,貼的時間則以2小時為限 。 適用慢性痠痛者 鍾佩珍醫師表示,痠痛貼布較適用於肌膜炎、退化性關節炎等長期有疼痛困擾、但痛感較輕微的慢性痠痛患者做輔助治療,藉由當中的清涼成分,暫時降低對疼痛的注意力,幫助紓緩不適,當出現急性肌肉扭傷或拉傷時,仍要就醫治療,以免處理不當讓受傷情況變嚴重,而市售痠痛貼布添加的止痛消炎成分,普遍為非類固醇消炎藥,須經肝、腎代謝排出體外,若過於頻繁使用又一次貼太多片,長期累積可能會影響肝、腎功能。 學齡前兒童不宜 鍾佩珍醫師提醒,貼布接觸皮膚2小時成分已被吸收得差不多,且大部分貼布不具排汗功能,貼於患部時間過長易因悶濕造成過敏,出現紅、腫、癢,嚴重還可能起水泡;而當患部有傷口、濕疹等皮膚病時也不宜用,避免因悶不透氣及成分刺激,加劇發炎症狀。至於6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不建議用痠痛貼布,因兒童皮膚較細嫩、更易受刺激,且萬一不小心接觸貼布上的藥用成分後揉眼或誤食,也可能引發過敏或中毒。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13 張雅淳、張佩玉

訓練視覺專注力 4至6歲最關鍵

職能治療師陳宜男表示,若多訓練視覺專注力,能讓孩子學習更有效率。學齡前4~6歲最關鍵,若此階段訓練視覺專注力,孩子能更清楚打理生活,不過度依賴父母,也為學齡後奠定好學習基礎。 視覺認知是指眼睛所看到的資訊,包括辨識物品異同、記住所看到的資訊、判斷物品在空間的位置與距離等 ,陳宜男治療師表示,門診中約1~2成孩童有視覺認知障礙的問題,易導致學習效率不好,若家長能依照孩子的年齡,從日常生活中訓練視覺專注力,或是到醫院的復健科進行兒童感覺統合治療,依據臨床經驗顯示,2個月就能看出效果,例如原本僅能專注5分鐘的孩子,每周1次的訓練持續2個月後,就能進步到專注40分鐘。 區辨能力差 若孩子無法分辨簡單事物,如飛機和汽車的不同,或可辨別顏色,但顏色相近事物無法分辨,如黑板寫上綠色字,代表區辨能力不好,是視覺認知障礙的主要徵兆。 不愛收玩具 家長常責備孩子不收玩具,其實並非孩子不收拾,而是記不住玩具的位置。記憶力不好是視覺認知障礙的徵兆,孩子閱讀也因此容易跳行,不愛看文字,只喜歡看圖片。 0至近1歲 刺激視覺 可多拿顏色鮮豔的東西給剛出生的嬰兒看,看看寶寶是否有反應,觀察視覺能力是否正常。頸部肌肉較成熟時,可多抱著寶寶觀察事物,近1歲時,可讓寶寶玩配對遊戲,例如將三角形放進相同形狀框框裡,訓練基礎辨別能力。 1至3歲 訓練辨別 1歲後加強辨別能力,要結合語言,拿出蘋果請小孩念出顏色,或拿出紅色零錢包、紅筆、喜帖,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均是紅色。 4至6歲 學習生活 此階段最為關鍵,分為4大部分訓練視覺專注力,讓孩童學習生活能力。 空間概念 請孩子在一堆玩具中找出指定物,或訓練整理玩具,可將玩具圖片貼歸位地方幫助記憶。 記住特徵 要學著辨識人臉並教導記住特徵,如身高、眼鏡等,再比較不同,藉此認人,訓練觀察力。 認識標誌 教導認識警告標誌的意思,有助避開危險,或貼紙標明順序,訓練使用遙控器,增強生活能力。 手眼協調 平時可多與孩童玩丟球遊戲,一丟一撿間訓練手眼協調能力,有益於學齡後的寫字能力。 7至12歲 手腦同步 低年級時,可玩數字連連看,數字距離別太近,訓練孩子動筆前,腦部已有下個數字影像。中年級可抄課文或練習找出某段落,更能找重點。高年級時,則加強難度即可。 13歲以後 人際觀察 此時各方面已成熟,面臨青春期,人際關係較為複雜,家長可

掃除前 要暖身 防拉傷

復健科醫師姜義彬表示, 歲末年終大掃除時,因短時間內重複同樣動作,加上肌肉過度用力、姿勢錯誤如頸部長時間往後仰、腰部過彎等因素,易引發痠痛、肌肉拉傷、肌腱發炎等問題 ,打掃前宜先做暖身操,伸展肩頸、手臂及腰、臀等部位肌肉,打掃後若感覺痠痛,則藉由熱敷緩解不適。 姜義彬醫師表示,大部分的人平時少運動,加上天氣冷肌肉緊繃,短時間內進行大量清掃工作前沒暖身,易對肌肉、關節造成傷害。打掃前應擬定計畫,在幾天內分散進行,並與家人分工。打掃時注意腰、頸部勿過度彎曲,以免拉傷或壓迫神經,掃把等工具柄應拿高些,使腰部維持直立,清理較高的門窗或櫥櫃時,則用穩固、面積大的桌椅墊高,以防肩頸痠痛、拉傷及跌倒等意外傷害。 放鬆肩頸防緊繃 坐在椅子上、左手置於椅子邊緣固定,頭部往右轉約45度後朝下看,右手繞過前額置於頭部左側,伸展左邊的肩頸、上背肌肉,停約10~15秒後換邊,左右各做10~15次。 舉手活動上半身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兩手舉高、掌心朝上並反握後,上半身往左伸展,停約5~10秒後再往右邊伸展,左右各做10~15次,伸展角度以個人可做到的程度為限,勿勉強以免受傷。 屈膝伸展腰臀部 平躺於床上後,右腿自然伸直,將左腿屈膝後往右伸展並跨過右腿,右手可扶住左腿幫助固定,停約5~10秒後換邊做,可舒展及放鬆腰、臀部的肌肉,左右各做10次。 清掃宜分散進行 打掃前可擬定計畫表,安排幾天內分區進行清潔工作,不要急著在1、2天內清理完,避免肌肉過度頻繁出力,導致痠痛等不適,且最好與家人分工合作完成,以減少負擔。 工具柄拿高一點 擦地板如採跪姿易增加腰椎和膝蓋傷害,應盡量避免;用掃把、拖把或吸塵器等工具時,手握工具柄的部位宜偏高、靠近身體,使腰部維持直立,防止因彎曲角度過大而拉傷。 桌椅穩固掃高處 清理較高處如近天花板的櫥櫃而需墊高時,應選擇支架穩固、面積較大的桌子或四腳椅,不宜用凳子或有輪子的椅子,也不要兩張椅子併在一起,易因重心不穩而跌倒受傷。 避免手高舉過頭 擦門窗會將手臂高舉過頭,長時間易壓迫肩部肌腱,上臂及頸部肌肉也會痠痛,建議依門窗高度,視情況使用長柄工具如拖把或將抹布綁在竹竿上,或踩在穩固的桌椅上增加高度為宜。 重物應先蹲再搬 搬重物時,勿直接彎腰從地上搬起,以免用力過猛、手伸太長拉傷腰、背部及手臂,姜義彬醫師提醒,應先蹲下來並將物品拉近身體後,再

眼皮乾 少刺激防發炎

冬天皮脂分泌少,皮膚科醫師廖苑利表示,除了眼周細紋易變明顯,卸妝不當也會刺激眼周皮膚,引發乾燥性濕疹,當紅腫、癢超過2~3天宜就醫,勿用力揉抓,以免形成慢性發炎,造成色素沉澱及眼皮變粗厚等問題。 卸妝動作宜輕柔 眼周易乾澀、敏感者,卸眼妝用溫和的卸妝液,少用界面活性劑含量較高的卸妝油,以化妝棉沾卸妝液後,將其蓋於眼部10~20秒並以輕拍方式,將眼妝卸乾淨。 眼霜成分重修復 霜狀或乳液狀眼霜較保濕,胜肽、維生素C、生長因子等成分能促進膠原蛋白再生及抗氧化,1眼用量約1米粒大,嚴重乾澀者擦完後隔20分鐘再擦1次,加強滋潤度。 少用膏液狀彩妝 膏、液狀眼妝品如眼影霜、眼線液或膠,所含的化學溶劑附著力強較難卸除,當眼皮發紅、癢時應改用較好卸的粉狀眼妝品,以免卸妝過度用力讓過敏變嚴重。 眼膜最多敷15分 敷眼膜改善乾燥最多敷10~15分鐘就好,勿敷到眼膜片變乾才取下,這樣易帶走皮膚水分,加劇乾澀、發炎情況,敷完後也要盡速擦上眼霜,可以幫助鎖水、潤澤。 肉毒桿菌淡細紋 笑起來下眼瞼、眼尾等處有明顯紋路時,可打肉毒桿菌放鬆表皮肌肉,以免表情習慣動作如瞇眼等使紋路加深,每次價格約6000~9000元,約可維持半年~1年。 過敏勿買成藥擦 眼周皮膚過敏時,應就醫由醫師開立外用藥治療,勿隨意購買市售成藥,若含重度類固醇,易弱化膠原組織再生力,長期擦易讓眼皮變薄,使眼皮更敏感。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21 張佩玉

天冷易中風 有徵兆3小時內就醫

神經內科醫師陳龍說,如有頭暈、視力模糊、半邊的臉或身體麻痺、手腳無力、說話不清楚等其中一個以上的徵兆,就可能中風,應盡速就醫,如能在出現徵兆的3小時內治療,可避免癱瘓等後遺症。 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缺血或破裂出血,使腦細胞缺氧而損傷中樞神經機能,嚴重可能致死 ;分為腦血管破裂造成的 「出血性腦中風」 及動脈硬化、血管過度收縮使腦部血流不通的 「缺血性腦中風」 二種。缺血性腦中風佔8成,出血性腦中風發生率雖低,但後遺症較嚴重,死亡率也較高。 腦受損單側麻痺 出血或缺血性腦中風都會影響肢體、臉部動作與神經反應,有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等1項徵兆就有70%機率中風,2項以上達85%。左腦出血會造成右側身體麻痺,右腦出血會使左側麻痺。 1 兩邊臉不對稱 腦中風會使單側的身體、臉部反應減退,如果笑起來時,兩邊的嘴形不對稱,或感覺跟平常不同,有一邊的臉部比較僵硬,就可能是中風。 2 無法重複句子 如果懷疑自己可能中風,可以重複一段簡短的話,如「今天天氣很好」,如果發現口齒不清,或是無法完整複述句子,就可能是中風。 3 一隻手舉不高 雙手手心向上,手臂平舉到與肩同高,維持10秒,如有一隻手無法維持相同高度,甚至舉不起來,就可能是中風所致。 3小時內快就醫 有腦中風徵兆應在3小時內就醫,用溶解血栓的藥物治療,可避免癱瘓等後遺症及因血栓長時間停留血管中使腦細胞壞死,造成出血性腦中風。 小徵兆也要檢查 很多人曾出現中風徵兆,但因沒有持續發作或過幾分鐘就消失,而沒有留意,如徵兆曾出現不只1次,應到神經內科做腦部斷層掃描等檢查。 定檢血壓頸動脈 高血壓是腦中風的主因,除了中老年人,有許多40歲以下高壓族群血壓也常過高,30歲後就應該每半年量一次血壓及頸動脈。 戒菸防心血管病 吸菸易引起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因尼古丁會使血管硬化、收縮,造成管壁狹窄,血壓升高,最好戒菸以免引起高血壓、血管硬化及血栓,成為腦中風高危險群。 降膽固醇避血栓 血中膽固醇過高時,會使管壁增厚,堆積在管壁,使血管狹窄,這些增生的組織可能脫落,形成血栓,隨血液流到全身,如堵塞腦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應定期服藥控制。 可多做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等,可調節血壓,減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降低體脂肪,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避免腦中風。但天冷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運動時要注意保暖。 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