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耳鳴的經驗,就算週遭很安靜,但總覺得耳朵深處有雜音。嚴格來說,耳鳴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它是諸多疾病或不良習慣的先行反應,有此困擾的人必須仔細檢查,治療病因,才能解決耳鳴。
耳朵是一個很精密的身體器官,它除了掌管聽覺功能之外,維持平衡感亦是相當重要的責任,由於連接耳朵與大腦之間的神經系統非常複雜,只要耳朵出現任何的異常反應,背後都有可能隱藏一連串諸多問題,耳鳴就是一種常見,但是絕對不能輕忽的症狀。
檢測方法
發生耳鳴後,醫師會執行下列檢查項目,找出病因。
聽覺與耳鳴
聲音從耳廓傳進外耳道,這股音波使耳膜震動後,藉由聽小骨再傳到內耳的耳蝸,耳蝸中充滿淋巴液以及毛細胞,震動中的毛細胞又會把物理性的音波轉變為化學能量,最後經由聽覺神經傳達到腦部,形成聽覺。廣義耳鳴發生的部位,從最外面的耳廓到最裡面的聽覺神經與腦部都有可能,而狹義的耳鳴特別指聽覺神經障礙,但耳蝸之前的聽覺功能,一切正常。耳鳴包含感覺到嗡嗡、咚咚等等聲音以及耳朵悶脹等症狀。
形成原因
年齡漸長
根據臨床經驗,65歲以上長者,大約30%會發生耳鳴,65歲以下也有20%有此毛病。年紀愈長,包括聽覺系統等身體諸多機能慢慢退化。所謂的耳背、重聽往往也伴隨著耳鳴;長期存在的耳鳴,也可能影響到精神穩定。
環境噪音
80分貝以下,人類接受度較高,若超過100分貝,且暴露長達8小時以上,就會造成傷害。短時間內接收到強大噪音,如無預警地有人在耳朵邊大叫、鞭炮,或在吵雜環境下工作,高音量會讓聽覺神經系統紊亂,甚至受損。
神經緊張
工作上的壓力大、緊張、沮喪、憂鬱、或是突然遭逢劇變等等,生理可能轉化為耳鳴的反應。但是從儀器檢查中,耳朵內組織應無受損,這種精神性的反應,在障礙排除之後,當事人的耳鳴就可舒緩。
代謝異常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的高血脂症會造成耳鳴,研判第一種原因是內耳血管非常微小纖細,血脂容易沉積在耳蝸裡;第二種可能為血管濃稠度提高,造成內耳血管因循環不良而栓塞。
藥物作用
部分的抗癌藥物、抗菌素、避孕藥、降血壓藥、止痛藥等,在中樞神經內,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代謝過程,或者傷害了耳朵中的絨毛、聽覺神經,因此會形成耳鳴,甚至部分聽力受損。
外傷撞擊
車禍、摔傷、跌倒、頭部被外力撞擊等因素,有可能讓腦內神經受損、干擾聽覺系統整合的功能,引發耳鳴等聽覺障礙。另外還包括耳朵外傷,傷及耳蝸、耳膜、中耳、內耳、聽覺神經,也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耳朵疾病
外在的因素有液體、異物進入耳朵內,鼓膜受到刺激、破裂,內在因素為中耳病變,如中耳炎等、病毒感染、血管畸形、腫瘤等,讓耳朵內部壓力產生變化,會感到脹脹的,有嗡嗡聲。
系統疾病
其他的疾病,例如貧血、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痙攣性疾病,或是頸部靜脈動脈病變等,均可能有耳鳴的現象伴隨著一起出現。
進行治療
心情調適
耳鳴會引起焦慮,但焦慮後,耳鳴不僅不會減輕,還有可能惡化。建議找出可能的心理障礙,如家庭或工作的壓力,並且努力調適、坦然面對,才能將干擾降到最低。
喝水排除
電梯升降時差距過大,耳朵也會因為暫時壓力失調而產生悶脹、耳鳴反應,一般以吞嚥口水、喝水、咀嚼口香糖等方式,讓體內與外在壓力取得平衡,則可減輕或消除耳鳴干擾。
減敏療法
利用聽覺抑制的原理,檢測出來患者耳鳴的頻率之後,再配戴類似助聽器或耳機的遮蔽器,以略為大於耳鳴的頻率,降低患者對於異常聲音的敏感度。
藥物控制
服用降血脂、神經活化劑或血液循環促進劑等藥物,達到修復聽覺神經、打通耳朵內為血管血路的作用;醫師還會視耳鳴是否造成病人精神情緒上的不安,開立鎮定劑。
手術開刀
若是因外傷造成外淋巴漏、聽小骨鍊斷裂耳鳴,經由外科手術,修補損傷可解決。
飲食加強
除了遠離噪音、避免頭部傷害之外,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實飲食的不正常,與耳鳴成因之間也有莫大的關聯。
少碰高脂肪
大量攝入脂類食物,例如動物內臟、肥肉、奶油、蛋黃、魚子、油炸食物等等,都會使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大,引起動脈硬化。內耳對供血障礙最敏感,出現血液迴圈障礙時,會導致聽神經營養缺乏,從而產生耳鳴甚至耳聾。
補充維他命
雜訊能使人體中的一些氨基酸和維生素類,如維生素B1、B2、B6消耗量增加。維生素D、鐵、鋅等元素則是聽覺神經的重要養分,故可從綜合維他命或青菜等飲食中獲得適度補充。
通常發生耳鳴的患者在檢查確定病因後,輕微的患者都會接受心理輔導,舒緩耳鳴對患者所造成的精神壓力,有的時候不要那麼在意耳鳴,它反而不會造成困擾,如真的有治療必要,所幸大多數耳鳴的患者都可以在減敏療法之後,獲得控制。
原文來源刊載於:蘋果日報 2004/10/01 師瑞德
耳朵是一個很精密的身體器官,它除了掌管聽覺功能之外,維持平衡感亦是相當重要的責任,由於連接耳朵與大腦之間的神經系統非常複雜,只要耳朵出現任何的異常反應,背後都有可能隱藏一連串諸多問題,耳鳴就是一種常見,但是絕對不能輕忽的症狀。
檢測方法
發生耳鳴後,醫師會執行下列檢查項目,找出病因。
聽覺與耳鳴
聲音從耳廓傳進外耳道,這股音波使耳膜震動後,藉由聽小骨再傳到內耳的耳蝸,耳蝸中充滿淋巴液以及毛細胞,震動中的毛細胞又會把物理性的音波轉變為化學能量,最後經由聽覺神經傳達到腦部,形成聽覺。廣義耳鳴發生的部位,從最外面的耳廓到最裡面的聽覺神經與腦部都有可能,而狹義的耳鳴特別指聽覺神經障礙,但耳蝸之前的聽覺功能,一切正常。耳鳴包含感覺到嗡嗡、咚咚等等聲音以及耳朵悶脹等症狀。
形成原因
年齡漸長
根據臨床經驗,65歲以上長者,大約30%會發生耳鳴,65歲以下也有20%有此毛病。年紀愈長,包括聽覺系統等身體諸多機能慢慢退化。所謂的耳背、重聽往往也伴隨著耳鳴;長期存在的耳鳴,也可能影響到精神穩定。
環境噪音
80分貝以下,人類接受度較高,若超過100分貝,且暴露長達8小時以上,就會造成傷害。短時間內接收到強大噪音,如無預警地有人在耳朵邊大叫、鞭炮,或在吵雜環境下工作,高音量會讓聽覺神經系統紊亂,甚至受損。
神經緊張
工作上的壓力大、緊張、沮喪、憂鬱、或是突然遭逢劇變等等,生理可能轉化為耳鳴的反應。但是從儀器檢查中,耳朵內組織應無受損,這種精神性的反應,在障礙排除之後,當事人的耳鳴就可舒緩。
代謝異常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的高血脂症會造成耳鳴,研判第一種原因是內耳血管非常微小纖細,血脂容易沉積在耳蝸裡;第二種可能為血管濃稠度提高,造成內耳血管因循環不良而栓塞。
藥物作用
部分的抗癌藥物、抗菌素、避孕藥、降血壓藥、止痛藥等,在中樞神經內,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代謝過程,或者傷害了耳朵中的絨毛、聽覺神經,因此會形成耳鳴,甚至部分聽力受損。
外傷撞擊
車禍、摔傷、跌倒、頭部被外力撞擊等因素,有可能讓腦內神經受損、干擾聽覺系統整合的功能,引發耳鳴等聽覺障礙。另外還包括耳朵外傷,傷及耳蝸、耳膜、中耳、內耳、聽覺神經,也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耳朵疾病
外在的因素有液體、異物進入耳朵內,鼓膜受到刺激、破裂,內在因素為中耳病變,如中耳炎等、病毒感染、血管畸形、腫瘤等,讓耳朵內部壓力產生變化,會感到脹脹的,有嗡嗡聲。
系統疾病
其他的疾病,例如貧血、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痙攣性疾病,或是頸部靜脈動脈病變等,均可能有耳鳴的現象伴隨著一起出現。
進行治療
心情調適
耳鳴會引起焦慮,但焦慮後,耳鳴不僅不會減輕,還有可能惡化。建議找出可能的心理障礙,如家庭或工作的壓力,並且努力調適、坦然面對,才能將干擾降到最低。
喝水排除
電梯升降時差距過大,耳朵也會因為暫時壓力失調而產生悶脹、耳鳴反應,一般以吞嚥口水、喝水、咀嚼口香糖等方式,讓體內與外在壓力取得平衡,則可減輕或消除耳鳴干擾。
減敏療法
利用聽覺抑制的原理,檢測出來患者耳鳴的頻率之後,再配戴類似助聽器或耳機的遮蔽器,以略為大於耳鳴的頻率,降低患者對於異常聲音的敏感度。
藥物控制
服用降血脂、神經活化劑或血液循環促進劑等藥物,達到修復聽覺神經、打通耳朵內為血管血路的作用;醫師還會視耳鳴是否造成病人精神情緒上的不安,開立鎮定劑。
手術開刀
若是因外傷造成外淋巴漏、聽小骨鍊斷裂耳鳴,經由外科手術,修補損傷可解決。
飲食加強
除了遠離噪音、避免頭部傷害之外,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實飲食的不正常,與耳鳴成因之間也有莫大的關聯。
少碰高脂肪
大量攝入脂類食物,例如動物內臟、肥肉、奶油、蛋黃、魚子、油炸食物等等,都會使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大,引起動脈硬化。內耳對供血障礙最敏感,出現血液迴圈障礙時,會導致聽神經營養缺乏,從而產生耳鳴甚至耳聾。
補充維他命
雜訊能使人體中的一些氨基酸和維生素類,如維生素B1、B2、B6消耗量增加。維生素D、鐵、鋅等元素則是聽覺神經的重要養分,故可從綜合維他命或青菜等飲食中獲得適度補充。
通常發生耳鳴的患者在檢查確定病因後,輕微的患者都會接受心理輔導,舒緩耳鳴對患者所造成的精神壓力,有的時候不要那麼在意耳鳴,它反而不會造成困擾,如真的有治療必要,所幸大多數耳鳴的患者都可以在減敏療法之後,獲得控制。
原文來源刊載於:蘋果日報 2004/10/01 師瑞德
留言
張貼留言
1.謝謝您願意在此留言
2.沒有blogger帳號者選擇【名稱/網址】
3.匿名攻訐、不相干之廣告將直接刪除
4.您可以使用一些 HTML 標記,如:
<b>粗體</b>, <i>斜體</i>, <a href="網址">描述文字</a>
5.如不願於單篇文章留言,可選擇﹝Mail﹞聯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