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熱敷腰腹促循環 防腿抽筋

入冬後溫度漸低,復健科主任姜義彬表示, 天氣冷肌肉收縮、緊繃,血液循環也變差,易因此抽筋,並以小腿抽筋最常見 ,除了睡覺未注意保暖如沒穿長褲、踢被子等使腿部著涼引發抽筋,末梢循環差、肌肉薄、因老化導致血管細小及硬化的65歲以上老人也較易抽筋,骨質疏鬆患者的抽筋機率也較高,推估是血中鈣質不足導致。 伸展動作助放鬆 姜義彬主任指出,將熱敷墊或用毛巾包覆暖暖包置於腰、腹部,能促進腰腹及下肢血液循環,外出時穿衛生衣、褲或內搭衣、褲加強保暖,或將暖暖包放入外套口袋暖和肚子,減少抽筋機會,睡前可喝杯溫熱開水,讓身體變暖和,平時可做伸展動作,如平躺或坐好後將雙腿伸直,再輪流慢慢勾左右腳尖至肌肉感覺放鬆,避免肌肉長時間處於收縮狀態,也有助預防抽筋。 硬拉腿部易受傷 泡腳也能促進腿部血液循環,溫度較體溫略高、帶溫熱感,時間約15~20分鐘,泡完、擦乾後盡速將捲起的長褲管放下及穿襪子保暖,但 末梢感覺遲鈍的糖尿病患及有足部周邊血管病變者不宜泡腳,以免燙傷或腿、足部肌肉因熱能加速耗氧使症狀加劇,出現疼痛、潰瘍等 。若發生抽筋宜熱敷、輕輕按摩,待症狀自然減緩,勿硬拉腿部,以免過度拉扯使肌肉受傷,嚴重甚至可能導致肌肉破裂。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2/06

半邊臉和身體麻 恐中風前兆

神經內科主任莊毓民醫師表示,冬天血管較收縮、血壓易升高,易提高中風的風險,他在上月門診發現,因中風住院患者從每天平均30床增加到50床,提醒民眾尤其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應注意中風危險因子並積極控制。若 有不明頭暈、暈眩到走路都走不穩,或半邊臉和手腳同時感到麻麻的,可能是中風前兆,最好趕緊就醫,讓醫師評估是否有中風的風險,及早預防、治療。 黃金3小時內就醫 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中風為國人10大死因第3位,可分為腦血管阻塞引起的腦梗塞和腦血管破裂造成的腦出血,國人中風以前者最常見,約佔7成,莊毓民醫師指出,現有血栓溶解劑,若能在患者中風3小時內注射,有1/3可減少因腦中風產生的嚴重併發症,如癱瘓、失語等。 宜牢記FAST口訣,助判別腦中風症狀,也就是 F(Face) :顏面表情出現不對稱; A(Arm) :兩手抬高平舉,其中一手無力下垂; S(Speech) :講話口齒不清、一句話都講不好; T(Time) :記下患者發作時間,在3小時內送醫。如符合以上3種症狀,腦中風可能性達8~9成,應立即打119叫救護車,於黃金3小時內送醫,爭取治療時間。 控制中風危險因子 莊毓民醫師表示, 中風危險因子包括 65歲以上年長者 、有 高血糖、高血壓或高血脂 的三高患者及抽菸、心臟疾病如心臟瓣膜缺損等, 提醒如有三高問題,應遵從醫囑,調整飲食、運動,並按時服藥,平常作息宜規律、少熬夜;另避免抽菸和大量飲酒,飲食採少鹽少油、低脂高纖,並養成規律運動。此外,有些人冬天水會喝得較少,建議每天喝約1500~2000c.c.開水,以免缺水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腦中風的危險。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2/10

防併發症 糖尿病患求診要3問

根據衛生署統計,全台的糖尿病人口約為140萬,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醫師表示,醣化血色素是血糖控制是否良好的依據,約有64%糖尿病患的醣化血色素皆高於標準值7%以上,顯示多數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爆發慢性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功能衰退等,建議患者每次求診時要「3問」,詢問自己是否有糖尿病護照,以確定血糖等相關數值在控制範圍內; 詢問醫師自己1年內是否曾檢查 眼睛、腎功能 ;以及是否有 神經系統 方面的病變 。 傷害血管與神經 游能俊醫師表示,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嚴重可能會引發昏迷、甚至死亡,但這類病例不常見,最普遍的是引發慢性併發症,其中又分為血管與神經系統,若病發於大血管可能會中風、心肌梗塞,小血管則會導致視網膜病變、腎功能衰退;神經系統則會導致末梢神經麻木、勃起功能障礙、頻尿等。游能俊醫師表示,這些併發症中,由於視網膜、腎功能病變前患者完全沒有感覺,經常一發病就失明或是已需洗腎。為預防併發症,游能俊醫師提醒糖尿病患最好是每次回診時要「3問」。 僅3成患者檢查 首先要問自己是否有糖尿病護照,這本護照中包括血糖控制標準、醣化血色素等紀錄,可向各縣市醫療院所、衛生所索取;另外,也要問醫師自己1年內是否曾進行眼睛、腎臟檢查,是否曾檢查神經系統。游能俊醫師表示,根據健保局資料顯示,僅有3成糖尿病患每年定期檢查眼睛、腎臟、神經系統,建議要「3問」才能提醒自己定期檢查,預防併發症。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2/05

胸痛半小時 恐罹心肌梗塞

天氣變冷、溫差大易使血管收縮,會造成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因而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飾演《海角7號》中茂伯一角的林宗仁,日前就突然因心肌梗塞過世。心臟內科醫師邱俊仁表示,每年一到秋冬,心肌梗塞的患者就會明顯增加,若發現血管堵塞70%以上就要考慮使用心臟支架,其中新一代的抗體塗層支架的血管再狹窄率僅10%~20%,且只需服用1個月的抗凝血藥物,有利於需再動其他手術的患者。邱俊仁醫師提醒, 心肌梗塞猝死的機率很高,若胸部悶痛長達半小時以上就要注意,同時也要多保暖 。 邱俊仁醫師表示,心臟支架分為3種,最早的傳統支架雖然健保全額給付,但由於血管再狹窄率大於40%,因此已逐漸被後續推出的塗藥支架與抗體塗層支架取代,這兩種支架的血管再狹窄率皆為10%~20%,健保部分給付後同樣需自費5~6萬,但最大的差異在於術後吃抗凝血藥時間的長短,塗藥支架需服用1年,抗體塗層支架僅需服用1個月,可較快進行其他手術。由於許多使用心臟支架的患者,大多同時有其他慢性病,因此後續能否再動其他相關手術便相當重要。 發作即猝死 邱俊仁醫師表示,心肌梗塞的致死率很高,許多人第一次爆發心血管疾病就是心肌梗塞,根據統計,約有20%~25%的患者會因心律不整而猝死,高危險族群要特別注意。 吸菸者易得 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患者,有相關家族史,或吸菸等習慣。另外,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或更年期,都要提高警覺。 秋冬易爆發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資料顯示,秋冬、季節轉換時,心肌梗塞猝死人數冬比夏增3倍。邱俊仁醫師表示,溫差大會使得血管收縮,因此容易引發心肌梗塞。 胸痛要小心 心肌梗塞的胸悶胸痛症狀相當劇烈,會感覺胸部中央猶如有石塊壓迫一般劇痛,且時間會持續半小時以上,休息後也沒有改善,若有這些症狀,就要趕緊就醫瞭解。 應定期檢查 若屬危險族群,但尚未出現胸痛等症狀,除要定期追蹤原有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之外,建議每年要到心臟內科檢查一次,若是已有胸痛症狀,更要進行心血管相關檢查。 選心臟支架 若發現血管已有70%以上的阻塞,可進行心臟支架手術,可選新一代的抗體塗層支架,血管再狹窄率僅1~2成,且僅需服用1個月的抗凝血藥物,有利於需合併其他手術的患者。 天冷要保暖 邱俊仁醫師提醒,天氣冷要特別注意保暖,以免溫差大引起血壓激烈...

光吃蔬菜少喝水 加重便祕

秋天氣候偏乾,中醫師洪義圖表示,秋燥易傷肺,肺又與大腸相表裡,因此秋天較易有便祕問題,可多吃潤肺食材改善,如山藥、蓮藕、黑或白木耳、水梨等,營養師李佩霓指出,山藥、蓮藕的纖維質含量高,但屬於澱粉,若多吃,飯類也應隨著減量,而木耳、水梨屬於蔬果類,應把握份量和多樣性、不要偏食;她也提醒, 光吃蔬菜,水份卻攝取不足,易使糞便乾硬、難解,反會加重便祕症狀。 纖維水分 缺一不可 李佩霓營養師解釋,蔬菜、水果皆含有豐富纖維質,可幫助腸道蠕動,不過因纖維質會吸收腸道水分,若喝水不夠,易使糞便乾硬、難解,尤其是蔬菜的纖維質較粗、水份含量又沒水果高,萬一喝水不夠,就很容易有便祕情形,提醒一天至少要喝1500~2000c.c.的開水才足夠;至於蔬果的建議攝取量,可參考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水果2~3份,一份約1拳頭大,蔬菜至少3碟,一碟約100克。 黑棗優格 有助排便 李佩霓營養師透露,助排便可吃黑棗或買現成的黑棗汁,或每天吃1~1.5杯優格,因黑棗對促進腸胃道蠕動具有很好的效果,優格則可增加腸道的好菌。優格最好選低脂、沒額外加糖較健康,若吃了優格,再搭配1杯240c.c.低脂牛奶,一天乳製品攝取就足夠;黑棗一天最多2顆。 李佩霓營養師也提醒,針對反覆性便祕、便祕超過1周者,或是飲食、喝水皆做調整,便祕仍無改善,且合併有肚脹、食慾跟皮膚變差、口臭等,最好至大腸直腸科就醫,醫師會視患者狀況投以瀉劑、軟便藥、灌腸等方式,千萬不要自行購買瀉藥,以免依賴藥物。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11/10/20

4惡習成漏尿導火線

台灣約有130萬名尿失禁患者,婦產科醫師蕭詠嫻表示,多數人認為尿失禁是老年人的問題,其實年輕女性若是平時生活習慣欠佳,也可能成為漏尿的高危險族群,包括 長期便祕、久坐不運動、體重過重、常喝茶或咖啡 ,這4種惡習都會造成腹壓增加、或是過於刺激膀胱,雖然當下並無感覺,但未來可能成為漏尿的導火線之一 。 蕭詠嫻醫師表示,造成尿失禁的原因很多,但臨床常見有2種,分為骨盆腔結構鬆弛引起的應力性尿失禁、與膀胱肌肉太常收縮導致的急迫性尿失禁,大多數患者都羞於啟齒,除非很嚴重才願意求診。其實只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輕微可藉由運動、服藥來緩減症狀,嚴重則可考慮手術,如果不願意手術,可以使用漏尿專用的護墊,但也要勤於更換,以免造成感染。 應力性尿失禁 便祕風險高 蕭詠嫻醫師提醒,年輕人若是平常生活習慣不佳,例如長期便祕、體重過重,會使得腹壓過大增添未來應力性尿失禁的風險,另外,久坐不運動會使得身體肌肉迅速失去彈性,也是風險之一。 產後先評估 自然產後初期可能會有漏尿情形,但1~2個月內就會改善,若是超過2個月仍持續漏尿,便建議至婦產科求診。蕭詠嫻醫師表示,並非每個自然產婦都一定會漏尿,主要是依個人骨盆腔肌肉是否有彈性而定。 可手術治療 若尿失禁情況嚴重,可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常見的是尿道懸吊手術,以吊帶支撐尿道,避免因腹壓增加而不自主漏尿,視患者不同採半身或全身麻醉,手術約半小時,住院休息3~4天即可,術後可改善病況7成。 生產致鬆弛 應力性尿失禁多發生於更年期與自然產婦女,主要因荷爾蒙驟減、自然產時造成骨盆腔結構鬆弛,若是腹部突然用力,例如咳嗽、打噴嚏、跑跳或提重物時,就會不由自主的漏尿。 多收縮肌肉 不管自然產婦女、或更年期婦女,只要常訓練骨盆腔肌肉,就能改善漏尿情形。先像憋尿般的收縮骨盆底肌肉,5秒後放鬆5~10秒為1次,每回做15~20次,1天做3回以上,至少持續練習3個月。 用漏尿護墊 如果訓練骨盆腔肌肉效果有限,又不想藉由手術治療,蕭詠嫻醫師建議可使用漏尿專用護墊,較一般的衛生棉墊,不會散發尿味,又比成人用尿布方便使用,但仍要記得勤加更換,以免造成陰部感染。 急迫性尿失禁 勿刺激膀胱 急迫性尿失禁也就是俗稱的膀胱過動症,是因為膀胱肌肉不由自主收縮造成頻尿、甚至漏尿,年輕人與老人都可能罹患,目前原因不明,僅知若經...

壞飲食習慣 引爆脂肪肝

內科部肝臟中心主治醫師張涵郁根據門診觀察發現,不同族群導致脂肪肝的飲食習慣不太一樣,年輕人多半是愛吃速食、甜點甜飲等;上班族則是三餐不定時、晚餐太晚吃和常吃消夜;而媽媽則是因勤儉,怕浪費常把「菜尾」吃完;老人家是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加上關節退化,導致不方便運動,使脂肪肝雪上加霜,她提醒應戒除上述不良飲食習慣,並多運動,才能防止引爆脂肪肝。 張涵郁醫師表示,現代人吃太好又少動,導致脂肪肝發生率提高,發生年齡也有下降趨勢。 想預防脂肪肝,應少吃甜食和油炸、燒烤等食物,晚餐最晚在晚上8點前吃完,飲食清淡並戒除吃消夜的習慣。 當肝臟含脂肪量在5~10%時屬 輕度脂肪肝 ,脂肪量在10~15%時是 中度脂肪肝 ,脂肪量大於30%時為 重度脂肪肝 ,若已到中度就應積極減重、少吃多動,以免脂肪肝演變成肝發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需同時定期追蹤,每3個月抽血驗肝指數、每6個月照1次腹部超音波。 罹患年齡下降 過去罹患脂肪肝的族群以40~60歲中老年人為主,但近年不乏年紀輕輕約20、30幾歲就罹患脂肪肝的患者,推測跟其飲食偏好油膩、甜食及嗜吃消夜有關,導致大量脂防囤積在肝細胞。 除疲勞無症狀 脂肪肝除疲勞外,無其他明顯症狀,易被忽略,增加肝病變風險。患者常合併血糖偏高、高血脂、高膽固醇、腰部肥胖或體重過重等。建議每年健檢,發現肝功能指數過高,可再做腹部超音波。 飲酒也會引起 過度喝酒也會引起脂肪肝,稱為 酒精性脂肪肝 ,若沒有及時禁酒,可能導致肝臟纖維化,近一步發展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 每週運動5次 民國85年提出的「運動333」已不適用,99年最新標準「運動357」,也就是每次運動應達30分鐘,每週5次,運動時每分鐘心跳數應達最大心跳數的7成,大約是感到有點喘,但還能說話程度。 晚餐8點前吃 晚餐太晚吃、吃消夜等,都易增加肝臟負擔 ,建議晚餐最晚在晚上8點前吃完、吃7~8分飽就好,有助肝臟在晚上好好休息,且一天中應以晚餐吃得最清淡、中餐適量、早餐最豐盛。 戒吃消夜習慣 若不得已要吃消夜,可吃一點清淡食物墊胃,如地瓜粥、青菜等,且吃完後可散步10分鐘,幫助消化,避免直接上床就寢,如此易囤積脂肪於腹部,長久下來,也會增加罹患脂肪肝的風險。 少油脂和少糖 少吃自由基高的食物如燒烤、油炸等,精緻甜食如糕餅、脂肪含量高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