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靜止站立,或是平常步行,還是劇烈運動跑步時,均需要倚靠雙腳的足跟部(跟骨)和附於足跟部的阿基利斯肌腱(即跟腱),跟腱旁之滑液囊、脂肪墊,小腿部位的比目魚肌等組織之間的協同作用,才能夠承負身體的重量和運動時之衝撞力量。每次活動,最下方的足跟部是受力最大的部位,所以有很多人就會有足跟痛的問題產生。
典型足跟痛症狀就是常常有的人,一早醒來,下床時腳踏地板,就腳跟如觸電般,疼痛難受,需踮起腳尖才能走路,且在走些路後,症狀才逐漸減緩,這就是腳跟痛常見的現象。
造成足跟痛原因很多。有些人的工作必須長久站立、或走路太多,加上其所穿著的鞋子之尺寸或材質不適合、或個人運動不當、過度的拉扯、就容易有足跟痛;而體重過重的人,重量壓迫足跟,也會足跟痛;另有足部先天的異常,如扁平足、高弓足,或後天的小兒麻痺症,腦中風後遺症等行走時會姿勢或角度偏差的人們,也易足跟痛;老人家腰部脊椎退化或長骨刺,神經受壓迫,有時亦會牽引至足跟部份疼痛。
足跟痛大部分是足底部筋膜炎所致,但也有部分是跟腱發炎,比目魚肌炎,或足跟骨贅骨增生(跟骨骨刺),或運動過度而足跟骨疲勞性骨折,足跟腱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墊炎等病症,均會造成足跟部疼痛。通常只要經過醫師診療與X光檢查就可找出病灶的所在。但本病雖能查出病因與病灶,卻常常病情反覆,治療中仍有時疼痛,使人困擾不已。
中醫認為足跟痛乃是肝腎不足與肝腎虛陰所致。因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復感受風、寒、濕之外邪或過度操勞而慢性勞損,造成經絡瘀滯,氣血運行阻礙,使足跟部位之筋骨肌肉失去涵養而疼痛。足跟部依經絡所循行,在內經靈樞經脈篇中有曰:「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又曰:「腎所生之病者…脊骨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是指足跟痛乃腎經火旺與氣血瘀滯、筋骨勞損而致,所以在中醫治療上,可選擇少陰腎經穴位作針灸與藥浴,內服則用滋補肝腎陰虛,通絡行氣活血之方法。
改善足跟痛的藥膳「養血通絡滋腎湯」源自於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先生之大補陰丸和明代龔廷賢先生於壽世保元中的滋陰降火湯加減合方,可滋腎水、降肝火、活血通絡。
1.藥方組成:淮牛膝3錢、生地黃3錢、全當歸3錢、炒白芍3錢、肥知母3錢、蜜水炒川黃柏錢半、黑元蔘3錢、大川芎1錢、玉桔梗3錢、炙鼈甲1兩(原方用龜板,但為保育類,用此代之。)生甘草2錢。
2.食材:薑片3片,豬脊骨1斤、米酒1碗、鹽適量。
3.煮法:將藥材以過濾袋包裝好,同食材加入2,000毫升水,在火爐上燉至沒酒味剩200毫升後喝湯不吃料食用。
4.養生提示:方中豬脊骨在原方是用豬脊髓同燉,但是只作為藥引,並不用吃下。本藥膳湯可涵養腎水,滋榮肝木,養血通絡以改善足跟痛。
5.說明:金元四大醫家中的朱丹溪先生其中醫學術思想,創「相火論」,認為相火乃人身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若反常妄動則變為賊邪而致人於病,並以此為基礎,認為人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以主張用方「滋陰降火,養陰清熱」為主。
原文來源刊載於:2010-04-05 工商時報 施建邦
典型足跟痛症狀就是常常有的人,一早醒來,下床時腳踏地板,就腳跟如觸電般,疼痛難受,需踮起腳尖才能走路,且在走些路後,症狀才逐漸減緩,這就是腳跟痛常見的現象。
造成足跟痛原因很多。有些人的工作必須長久站立、或走路太多,加上其所穿著的鞋子之尺寸或材質不適合、或個人運動不當、過度的拉扯、就容易有足跟痛;而體重過重的人,重量壓迫足跟,也會足跟痛;另有足部先天的異常,如扁平足、高弓足,或後天的小兒麻痺症,腦中風後遺症等行走時會姿勢或角度偏差的人們,也易足跟痛;老人家腰部脊椎退化或長骨刺,神經受壓迫,有時亦會牽引至足跟部份疼痛。
足跟痛大部分是足底部筋膜炎所致,但也有部分是跟腱發炎,比目魚肌炎,或足跟骨贅骨增生(跟骨骨刺),或運動過度而足跟骨疲勞性骨折,足跟腱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墊炎等病症,均會造成足跟部疼痛。通常只要經過醫師診療與X光檢查就可找出病灶的所在。但本病雖能查出病因與病灶,卻常常病情反覆,治療中仍有時疼痛,使人困擾不已。
中醫認為足跟痛乃是肝腎不足與肝腎虛陰所致。因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復感受風、寒、濕之外邪或過度操勞而慢性勞損,造成經絡瘀滯,氣血運行阻礙,使足跟部位之筋骨肌肉失去涵養而疼痛。足跟部依經絡所循行,在內經靈樞經脈篇中有曰:「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又曰:「腎所生之病者…脊骨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是指足跟痛乃腎經火旺與氣血瘀滯、筋骨勞損而致,所以在中醫治療上,可選擇少陰腎經穴位作針灸與藥浴,內服則用滋補肝腎陰虛,通絡行氣活血之方法。
改善足跟痛的藥膳「養血通絡滋腎湯」源自於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先生之大補陰丸和明代龔廷賢先生於壽世保元中的滋陰降火湯加減合方,可滋腎水、降肝火、活血通絡。
1.藥方組成:淮牛膝3錢、生地黃3錢、全當歸3錢、炒白芍3錢、肥知母3錢、蜜水炒川黃柏錢半、黑元蔘3錢、大川芎1錢、玉桔梗3錢、炙鼈甲1兩(原方用龜板,但為保育類,用此代之。)生甘草2錢。
2.食材:薑片3片,豬脊骨1斤、米酒1碗、鹽適量。
3.煮法:將藥材以過濾袋包裝好,同食材加入2,000毫升水,在火爐上燉至沒酒味剩200毫升後喝湯不吃料食用。
4.養生提示:方中豬脊骨在原方是用豬脊髓同燉,但是只作為藥引,並不用吃下。本藥膳湯可涵養腎水,滋榮肝木,養血通絡以改善足跟痛。
5.說明:金元四大醫家中的朱丹溪先生其中醫學術思想,創「相火論」,認為相火乃人身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若反常妄動則變為賊邪而致人於病,並以此為基礎,認為人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以主張用方「滋陰降火,養陰清熱」為主。
原文來源刊載於:2010-04-05 工商時報 施建邦
留言
張貼留言
1.謝謝您願意在此留言
2.沒有blogger帳號者選擇【名稱/網址】
3.匿名攻訐、不相干之廣告將直接刪除
4.您可以使用一些 HTML 標記,如:
<b>粗體</b>, <i>斜體</i>, <a href="網址">描述文字</a>
5.如不願於單篇文章留言,可選擇﹝Mail﹞聯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