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全方位健康投資新觀念 - 維生素+礦物質+植物營養素

你的「健康基金」夠了嗎?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同時也是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無論癌症還是慢性病,「飲食因素」至少佔30%,換言之,只要營養均衡了,就能為健康奠定1/3 的籌碼。但…營養到底夠不夠,該如何判斷呢?為此,安麗紐崔萊營養師林秀芬特別提供下列營養需求指數檢測表,營養夠不夠,測了就知道!

忙碌隨便吃? 小心賠了健康
現代人生活忙碌,經常必須以便當、泡麵隨便吃,有時甚至一塊雞排就解決一餐,無形中已賠掉了健康。事實上,營養不均衡將提升許多疾病的罹患率,以國人十大 死因為例,除事故傷害、肺炎、自殺外,其餘的死因皆與飲食不當有關(影響力至少30%),不均衡的營養就像M型經濟狀況一樣,呈現極端的不平衡!

到底缺什麼?醫師與營養師都指出,前三大國人缺乏的營養素分別為: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營養素。首先在維生素方面,以「維生素B群」缺乏最為嚴重,林秀芬 提到,因為它是水溶性營養素,本就不易保存於體內,加上現代人加班、熬夜、壓力、菸酒的生活習慣,會增加身體對維生素B群的需求量,因此80%的國人具維 生素B群攝取不足問題。至於礦物質則以「鈣」為最,其中又以青少年、老人、婦女和素食者較為嚴重。

「植物營養素」 預防癌症與慢性病
近幾年醫學界已發現,蔬果份量或顏色種類攝取不足,與癌症和許多慢性病有密切關係,因為蔬果中所蘊藏的植物營養素(Phytochemicals),具有 預防慢性病、降低癌症發生率的作用。然而飲食問題卻又是國人極需改進的一環!何一成提到,約有8成國人蔬果攝取量不僅不到標準的5份,且無法攝足5種顏 色,因此近年來,衛生單位不斷呼籲、推廣「天天五蔬果」和「彩虹飲食」等概念。

天天五蔬果 多元攝取「植物營養素」
別以為蔬果吃的多就沒問題,因為植物營養素的攝取也是有訣竅的。林秀芬表示,除了份量夠,還得要種類夠才行,所謂種類指均衡攝取5色(含紅、橘黃、綠、藍紫、白)蔬果。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更指出,美國從1991年起推廣「天天五蔬果(5 a Day)」飲食後,癌症發生率每年下降0.7%,死亡率更以0.5%比率逐年降低,由此可見植物營養素的重要性絕不可小覷。

優質營養補充品 醫師、營養師教你挑!
均衡營養與身體健康有直接且密切的相關性,然而要改善營養失衡問題,就必須從每日的飲食做起。

只是,每天飲食都要攝取二、三十種不同食物種類,這對現代人來說並不容易,因此醫師與營養師皆建議,除了力求每日多樣化的飲食攝取外,可以適量補充一些綜合營養補充品。至於怎麼選?以下三大重點可供參考:

POINT1.「品牌」與「認證單位」
選購營養補充品,何一成建議首先不妨從「品牌」與「認證單位」著眼,因為較大且歷史悠久的品牌與相關認證單位,將受到更多、更嚴厲的監督,相較於新的小品牌自然更有保障。

POINT2.選擇「綜合營養補充食品」
許多人在選購時,常面臨「單一或綜合」、「食品或藥品」的選購迷思,此時何一成建議,除非經醫師證明確實有特別補充單一營養素的需要,否則消費者在選購時,建議優先選擇以綜合配方的營養補充食品為宜

原因有二:一、營養素能否吸收,營養素間的連結有很大的影響,舉例來說,牙齦出血患者如果只補充單一純化 的維生素C,效果反而不如直接喝一杯柳橙汁;二、營養補充食品中有較豐富的「粗萃取物」,營養素更接近原始成份,就營養補充考量上,反倒較單一成分藥品為 更好選擇。林秀芬也提到,以抗癌尖兵「大蒜」為例,當中的有效成分絕不止大蒜素而已。所以最佳營養保健,選購「綜合營養補充食品」就對了。

POINT3.選擇含「植物營養素」的綜合維生素
市面上的綜合維生素多只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缺少植物營養素,營養也許不夠均衡。因此,醫師與營養師建議,最好選擇含有「植物營養素」的綜合維生素,營養補充才會更完整。

新的一年開始,正是重新佈局的好時機,快為自己和全家人健康加碼,讓全家人以最佳狀態、創造嶄新氣象!

原文來源刊載於:常春月刊 2009/02/02 宮鑫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肚子痛 自我急救法

很多人都有肚子痛的經驗,但今天是除夕,醫院門診沒開,萬一遇上肚子痛到底該怎麼辦呢?我們請北醫附醫腸胃內科醫師羅鴻源列出腹痛的可能原因,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需不需要就醫,或有什麼方法可解決喔! 肚子不舒服可概分為腹脹和腹痛,各有不同的成因和症狀表現。大部份腹脹的情況是因為消化不良或便秘,而腹痛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可能是腸胃炎、食物中毒或其他消化系統疾病。 腹脹 1.可能狀況: 消化不良 症狀: 吃太多年糕或油炸物等不易消化的東西,且同時有食慾不振等。 怎麼辦: 只要吃清淡一點、少碰油膩食物、少量多餐,並且有充足睡眠,就可減輕不舒服的症狀。這不是疾病,所以不用太緊張。過年吃的食物多是不易消化的糯米、脂肪高的肉類,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原本腸胃就較弱的人要少吃。 2.可能狀況: 便秘 症狀: 太久沒排便了,而且蔬菜吃得少。 怎麼辦: 要多吃蔬菜、多喝水,可幫助腸胃蠕動,增加刺激,排便就會順暢一些。過年大魚大肉吃多了,可能會忽略攝取蔬菜,少了纖維質,當然容易造成便秘。況且,飲食太油膩也會阻礙消化吸收,過年期間或過完年常出現很多便祕患者,已有便秘情況的人在這段期間要特別注意。 腹痛 1.可能狀況: 腸胃炎或食物中毒 症狀: 合併嘔吐或拉肚子,吃的東西不乾淨,被細菌汙染。 怎麼辦 : 這種痛是一陣一陣的絞痛,應採用漸進式飲食。就是開始時先喝一點米湯、用2倍水稀釋的運動飲料,等腸胃稍微舒服一點時再吃吐司或稀飯。吃的食物如果不乾淨,讓細菌在胃腸內滋生,可能就會引起發炎反應;另外,如果是一起吃飯的很多人同時出現上述狀況時,就要考慮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並趕快到醫院掛急診。 2.可能狀況: 急性胰臟炎 症狀: 過年期間猛喝酒,或是有膽結石病史者同時吃了油脂含量高的食物。 怎麼辦 : 痛的位置是在後背部的中央,也就是胃的正後方,有時彎腰時會比較舒緩、平躺壓到時反而更痛。成因有2種,一種是膽囊裡的結石,掉到胰管口,堵塞了胰液分泌到十二指腸,胰液本來是消化食物的,回流後胰臟被「自體消化」破壞,侵蝕周圍脂肪和器官,造成急性胰臟炎。另一種是年節的時候因為應酬多,喝酒的機會也多,亦可能造成胰臟炎。應立刻到急診室就醫。 3.可能狀況: 潰瘍出血 症狀: 胸部下方到上腹部之間會有灼痛感或排黑便。 怎麼辦 : 要先禁食,最好趕緊送急診室。如果胃部本來就有些微發炎現象,但患者並未察覺,仍舊三餐飲食、生活不正常、大...

吃喉糖 1天勿超過6顆 感冒喉嚨痛 吃含藥口含錠

喉糖可舒緩平常過度使用喉嚨的不適,但若因感冒病毒所引起喉嚨不舒服,應選擇吃含藥口含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吳建隆建議,可依症狀選擇喉糖成分,如鎮咳的甘草或舒緩疼痛的薄荷等,但1天不要吃超過6顆為宜。 喉糖喉藥作用不同 李佳利藥師表示,過度使用聲帶時,可利用喉糖舒緩聲音沙啞症狀,而含藥口含錠則是作用於會厭,因為病菌通常會聚集在此。目前市售的潤喉、消除喉部不適的產品分為2大類,分別是喉糖及含藥口含錠。 若因為說太多話所引起的聲音沙啞或喉嚨疼痛不適時,可吃喉糖來舒緩;因感冒、咽喉炎或其他疾病導致喉嚨發炎時,可吃含藥口含錠 ,其製菌劑可抑制病菌在會厭孳生。 吃過量 喝飲料恐無味 不論一般喉糖或含藥口含錠,都會添加薄荷,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梁家光醫師表示,若吃過量喉糖,除因大量糖分易生痰,可能也會因薄荷過度刺激,影響舌頭味蕾,導致味覺短暫消失,喝飲料或吃東西可能吃不出味道,同時也會影響嗅覺,讓嗅覺變的遲鈍,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5到6顆。 音啞吃喉糖 吃太多恐喉部緊繃 若單純因喉嚨使用過度而造成聲音沙啞,可吃喉糖來緩解不適。喉糖屬食品類,可自行購買,不須詢問醫師或藥師,通常也會添加薄荷來讓喉部暫時獲得舒緩,但喉糖效果短暫,吃太多反會造成喉部緊繃。 薄荷 主成分作用快 所有市售喉糖都含有薄荷,有些還添加甘草、陳皮、仙楂等。吳建隆醫師表示,若成分只有薄荷為主,作用快但消失速度也快;而含有多種成份的喉糖,作用較慢,但較持久。 鎮咳 選甘草成分 吳建隆醫師表示,甘草常被用來添加在喉糖內,具鎮咳作用,若喉部不適且有咳嗽,可選擇含有甘草的喉糖。但若只是舒緩喉部疼痛,可選擇只有薄荷成分的喉糖。 發炎吃喉藥 詢問藥師再用藥 喉嚨若有發炎,不應吃喉糖,應吃具抑菌作用的含藥口含錠。由於含藥口含錠是藥師指示用藥,可到藥局向藥師詢問後再購買。若因感染病菌而發炎,除喉嚨痛外,還會有其他類似感冒症狀,如喉部腫痛、咳嗽、流鼻涕等。 先閱讀用藥指示 李佳利藥師提醒,在吃含藥口含錠時,需先閱讀用藥指示,依照說明書上所指示劑量吃,因為含藥口含錠具有藥物成分,並不屬於日常保健食物,因此服用前最好先看清楚用藥指示。 含藥口含錠具抑菌作用 含藥口含錠內含有抑菌劑,如2,4-Dichlorobenzyl Alcohol、Amylmetacresol等,可殺死引起口腔及喉嚨感染的細菌,用於輕微的口腔及喉嚨感染,此外也含有薄...

長期服止痛藥 痛風男險中風

一名有痛風的四十歲男性,十五年來,每年都會急性痛風發作十多次,他痛風一發作就服用止痛藥,就醫之後才發現已罹患高血壓,收縮壓高達二百一十三毫米汞柱、舒張壓一百三十一毫米汞柱,差點爆血管中風。醫師提醒,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止痛藥會使血壓升高,長期服藥者應注意。 養成量血壓習慣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林兆啟昨說,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的止痛藥,會導致血壓升高、腎功能異常,即使沒有高血壓的人,服藥後血壓也會上升 ,提醒有頭痛、關節疼痛問題者,應先找出病因,減少止痛藥使用量,若這些患者開始服用高血壓藥物,更應減少止痛藥劑量且控制血壓。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褚柏顯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男性、五十五歲以上女性,應養成量血壓習慣,若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止痛藥,可在吃藥前後量血壓,瞭解血壓變化。 跨年夜注意保暖 林兆啟說,明晚就是跨年夜,很多人都會熬夜、狂歡、喝酒、大吃大喝,加上低溫寒冷,都會使血壓升高,誘發心血管疾病,提醒要跨年者應留意血壓變化,外出時要注意保暖。 高血壓注意事項 高血壓不一定有症狀,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應定期量血壓 高血壓患者應維持理想體重、減少鈉鹽攝取、戒菸、勿過量飲酒 非類固醇抗發炎的止痛藥、含動情激素的口服避孕藥、綜合感冒藥,會使血壓上升,服藥時應詢問醫師,長期服藥者應檢查有無高血壓 跨年熬夜、狂歡、喝酒、低溫,會使血壓升高,心血管病患外出應保暖,飲酒勿過量 資料來源: 林兆啟醫師、褚柏顯醫師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30 高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