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年輕人多低血壓 要避免脫水過度

多數人多會擔心高血壓的問題,但事實上,低血壓也要注意,尤其是年輕男性及體弱女性,幾乎都有低血壓現象,一般來說,低血壓並非疾病,但也要預防可能出現的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血管科醫師郭文楷說,所謂低血壓,就是收縮壓及舒張壓過低,成人正常的收縮壓約90-130毫米汞柱,舒張壓約在60-80毫米汞柱,而年輕人收縮壓約90-120毫米汞柱,舒張壓約在50-70毫米汞柱若年輕人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50毫米汞柱就為低血壓。一般而言,只要心臟血液輸出量足夠供應到全身組織器官使用的話,就算血壓偏低都不用擔心。但是,要注意的是,當血液灌流不足,則造成細胞缺氧,產生不正常低血壓,嚴重的話則會休克。臨床上,也有出現只有舒張壓過低現象的病例,必須考慮為先天性血管異常、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問題所引起。

症狀出現勿輕忽
低血壓若沒出現症狀那就沒問題,但是若是有以下的不適症狀出現,可不要輕忽,多半是因為低血壓所造成的缺氧狀態,可能造成休克現象,必須趕緊就醫檢查,並測量血壓,好發現其他問題。

  1. 頭暈眼花
  2. 倦怠無力
  3. 會喘或呼吸困難
  4. 心悸
  5. 胸悶
  6. 尿量變少
  7. 食慾不振
  8. 精神不集中
  9. 記憶力差

血壓過低原因
郭文楷說,血壓是指血管動脈的壓力,收縮壓指的是心臟收縮時血管的壓力,舒張壓是心臟放鬆時血管的壓力。心臟血液搏出量減少或周邊血管阻力降低時,會導致血壓下降而形成低血壓。而不管男或女,血壓過低的可能原因,大部分是脫水過度所造成,加上夏天即將來臨,在大熱天運動或長久暴露於熱環境裡造成流汗過度,再加上沒有好好補充水分,就容易造成身體脫水,當體液損失過多時,心臟難以提供足夠血液輸出量送到全身各部,且血液不能有效到達器官及組織,就會出現症狀。

流汗多
年輕人普遍血壓都低,若是運動過度,使得汗流過多,容易造成脫水現象,將使血壓過低。
拉肚子
吃壞肚子或腸胃不好,一直腹瀉也容易有脫水問題。
發高燒
當發燒的時候,出汗增多,也容易脫水。
熱環境
不要處於高溫的環境,以免發汗過多或產生中暑,造成脫水現象。

注意事項
突然動作
有些人也會因突然改變姿勢,使血液無法到達腦部而感覺不適。尤其是突然從蹲下動作站起來,或由躺姿突然站起,原因為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影響體內血管容量變化所造成。因此要避免突然改變姿勢,動作應緩慢一點。

淋浴較好
低血壓者一般以淋浴洗澡會比較好,若要泡熱水澡,溫度不能太高,時間也不宜太久,最多15分鐘以內,以避免造成血壓過低的現象。

多喝水
適時的補充水分是預防的不二法門,當運動後、拉肚子時、發高燒時,一定要多喝水或多補充電解質。

量血壓
多量血壓,看看血壓狀況,做為血壓值比較參考。女生可能因月經失血過多,血壓偏低,平常多補充鐵質,就能預防。

正常吃
高血壓必須控制鹽量,反之低血壓則不需控制,只要正常飲食即可,因為一般飲食中就有許多鹽分可補充。

年輕人活動量大且強,血管彈性好,均有血壓偏低的現象,但如果沒有任何症狀,不至於影響到正常作息,無須藥物治療。尤其現在夏天要到了,要特別注意,運動過後,一定要多補充水分,以免產生脫水引發的低血壓。

原文來源刊載於:蘋果日報 2005/05/18 劉詩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肚子痛 自我急救法

很多人都有肚子痛的經驗,但今天是除夕,醫院門診沒開,萬一遇上肚子痛到底該怎麼辦呢?我們請北醫附醫腸胃內科醫師羅鴻源列出腹痛的可能原因,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需不需要就醫,或有什麼方法可解決喔! 肚子不舒服可概分為腹脹和腹痛,各有不同的成因和症狀表現。大部份腹脹的情況是因為消化不良或便秘,而腹痛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可能是腸胃炎、食物中毒或其他消化系統疾病。 腹脹 1.可能狀況: 消化不良 症狀: 吃太多年糕或油炸物等不易消化的東西,且同時有食慾不振等。 怎麼辦: 只要吃清淡一點、少碰油膩食物、少量多餐,並且有充足睡眠,就可減輕不舒服的症狀。這不是疾病,所以不用太緊張。過年吃的食物多是不易消化的糯米、脂肪高的肉類,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原本腸胃就較弱的人要少吃。 2.可能狀況: 便秘 症狀: 太久沒排便了,而且蔬菜吃得少。 怎麼辦: 要多吃蔬菜、多喝水,可幫助腸胃蠕動,增加刺激,排便就會順暢一些。過年大魚大肉吃多了,可能會忽略攝取蔬菜,少了纖維質,當然容易造成便秘。況且,飲食太油膩也會阻礙消化吸收,過年期間或過完年常出現很多便祕患者,已有便秘情況的人在這段期間要特別注意。 腹痛 1.可能狀況: 腸胃炎或食物中毒 症狀: 合併嘔吐或拉肚子,吃的東西不乾淨,被細菌汙染。 怎麼辦 : 這種痛是一陣一陣的絞痛,應採用漸進式飲食。就是開始時先喝一點米湯、用2倍水稀釋的運動飲料,等腸胃稍微舒服一點時再吃吐司或稀飯。吃的食物如果不乾淨,讓細菌在胃腸內滋生,可能就會引起發炎反應;另外,如果是一起吃飯的很多人同時出現上述狀況時,就要考慮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並趕快到醫院掛急診。 2.可能狀況: 急性胰臟炎 症狀: 過年期間猛喝酒,或是有膽結石病史者同時吃了油脂含量高的食物。 怎麼辦 : 痛的位置是在後背部的中央,也就是胃的正後方,有時彎腰時會比較舒緩、平躺壓到時反而更痛。成因有2種,一種是膽囊裡的結石,掉到胰管口,堵塞了胰液分泌到十二指腸,胰液本來是消化食物的,回流後胰臟被「自體消化」破壞,侵蝕周圍脂肪和器官,造成急性胰臟炎。另一種是年節的時候因為應酬多,喝酒的機會也多,亦可能造成胰臟炎。應立刻到急診室就醫。 3.可能狀況: 潰瘍出血 症狀: 胸部下方到上腹部之間會有灼痛感或排黑便。 怎麼辦 : 要先禁食,最好趕緊送急診室。如果胃部本來就有些微發炎現象,但患者並未察覺,仍舊三餐飲食、生活不正常、大...

吃喉糖 1天勿超過6顆 感冒喉嚨痛 吃含藥口含錠

喉糖可舒緩平常過度使用喉嚨的不適,但若因感冒病毒所引起喉嚨不舒服,應選擇吃含藥口含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吳建隆建議,可依症狀選擇喉糖成分,如鎮咳的甘草或舒緩疼痛的薄荷等,但1天不要吃超過6顆為宜。 喉糖喉藥作用不同 李佳利藥師表示,過度使用聲帶時,可利用喉糖舒緩聲音沙啞症狀,而含藥口含錠則是作用於會厭,因為病菌通常會聚集在此。目前市售的潤喉、消除喉部不適的產品分為2大類,分別是喉糖及含藥口含錠。 若因為說太多話所引起的聲音沙啞或喉嚨疼痛不適時,可吃喉糖來舒緩;因感冒、咽喉炎或其他疾病導致喉嚨發炎時,可吃含藥口含錠 ,其製菌劑可抑制病菌在會厭孳生。 吃過量 喝飲料恐無味 不論一般喉糖或含藥口含錠,都會添加薄荷,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梁家光醫師表示,若吃過量喉糖,除因大量糖分易生痰,可能也會因薄荷過度刺激,影響舌頭味蕾,導致味覺短暫消失,喝飲料或吃東西可能吃不出味道,同時也會影響嗅覺,讓嗅覺變的遲鈍,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5到6顆。 音啞吃喉糖 吃太多恐喉部緊繃 若單純因喉嚨使用過度而造成聲音沙啞,可吃喉糖來緩解不適。喉糖屬食品類,可自行購買,不須詢問醫師或藥師,通常也會添加薄荷來讓喉部暫時獲得舒緩,但喉糖效果短暫,吃太多反會造成喉部緊繃。 薄荷 主成分作用快 所有市售喉糖都含有薄荷,有些還添加甘草、陳皮、仙楂等。吳建隆醫師表示,若成分只有薄荷為主,作用快但消失速度也快;而含有多種成份的喉糖,作用較慢,但較持久。 鎮咳 選甘草成分 吳建隆醫師表示,甘草常被用來添加在喉糖內,具鎮咳作用,若喉部不適且有咳嗽,可選擇含有甘草的喉糖。但若只是舒緩喉部疼痛,可選擇只有薄荷成分的喉糖。 發炎吃喉藥 詢問藥師再用藥 喉嚨若有發炎,不應吃喉糖,應吃具抑菌作用的含藥口含錠。由於含藥口含錠是藥師指示用藥,可到藥局向藥師詢問後再購買。若因感染病菌而發炎,除喉嚨痛外,還會有其他類似感冒症狀,如喉部腫痛、咳嗽、流鼻涕等。 先閱讀用藥指示 李佳利藥師提醒,在吃含藥口含錠時,需先閱讀用藥指示,依照說明書上所指示劑量吃,因為含藥口含錠具有藥物成分,並不屬於日常保健食物,因此服用前最好先看清楚用藥指示。 含藥口含錠具抑菌作用 含藥口含錠內含有抑菌劑,如2,4-Dichlorobenzyl Alcohol、Amylmetacresol等,可殺死引起口腔及喉嚨感染的細菌,用於輕微的口腔及喉嚨感染,此外也含有薄...

長期服止痛藥 痛風男險中風

一名有痛風的四十歲男性,十五年來,每年都會急性痛風發作十多次,他痛風一發作就服用止痛藥,就醫之後才發現已罹患高血壓,收縮壓高達二百一十三毫米汞柱、舒張壓一百三十一毫米汞柱,差點爆血管中風。醫師提醒,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止痛藥會使血壓升高,長期服藥者應注意。 養成量血壓習慣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林兆啟昨說,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的止痛藥,會導致血壓升高、腎功能異常,即使沒有高血壓的人,服藥後血壓也會上升 ,提醒有頭痛、關節疼痛問題者,應先找出病因,減少止痛藥使用量,若這些患者開始服用高血壓藥物,更應減少止痛藥劑量且控制血壓。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褚柏顯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男性、五十五歲以上女性,應養成量血壓習慣,若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止痛藥,可在吃藥前後量血壓,瞭解血壓變化。 跨年夜注意保暖 林兆啟說,明晚就是跨年夜,很多人都會熬夜、狂歡、喝酒、大吃大喝,加上低溫寒冷,都會使血壓升高,誘發心血管疾病,提醒要跨年者應留意血壓變化,外出時要注意保暖。 高血壓注意事項 高血壓不一定有症狀,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應定期量血壓 高血壓患者應維持理想體重、減少鈉鹽攝取、戒菸、勿過量飲酒 非類固醇抗發炎的止痛藥、含動情激素的口服避孕藥、綜合感冒藥,會使血壓上升,服藥時應詢問醫師,長期服藥者應檢查有無高血壓 跨年熬夜、狂歡、喝酒、低溫,會使血壓升高,心血管病患外出應保暖,飲酒勿過量 資料來源: 林兆啟醫師、褚柏顯醫師 原文來源刊載於: 蘋果日報 2009/12/30 高麗玲